日前,2024(第四届)《中国文化百强县》在北京大学发布雷州市在众多候选县级行政区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省上榜的3个县(市)之一《中国文化百强县》评选旨在发现、传播、展示中国大陆真正有文化传承的县级行政区,“传承文化、凸显群体、促进交流”。今年是该活动第四次发布,前三届发布时间分别为2019年7月、2021年4月和2024年元月。据了解,本届评选历时近半年,调研覆盖大半个中国,沿用“人文历史”“自然风貌”“风俗习惯”“创新发展”四项评价指标,同时重点考察县域内“国家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4A、5A旅游景区”数量,经由研究对象确认、传播平台搭建,公开数据、第三方数据调查、资料提交、专家意见、媒体测评等阶段实施最终发布。名单全国分布,按省份推出,省内实行名额限制。上榜全国“百强”,雷州何以能?接下来,跟随发布君一起走进这座被誉为“天南重地”的城市林露 摄作为和雷州半岛同名的县级市雷州在这片红土地上显得如此耀眼自古以来是雷州半岛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她是广东唯一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她中国书法之乡也是她雷剧。郭龙碧 摄“岭南古郡,海北奇观”雷州人文荟萃、古迹众多寇准、李纲、胡铨、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佰雨、王岩叟等曾驻足于这片昔日“南蛮之地”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十贤祠。周靖典 摄除了外来名人显赫雷州本土名宦雅士频频涌现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的雷祖祠是纪念陈文玉的祠堂被康熙皇帝赞誉为“清廉之卓绝者”的陈瑸大学者陈昌齐等也是土生土长的雷州人他们为雷州留下来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灿若繁星的珍贵文化资源据统计,雷州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18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9项、湛江市级15项、雷州市级158项。有文物保护单位191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10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条,省级历史名村2条,传统村落13条,历史建筑64处,古树名木886株。雷州文化藏在一幢幢建筑中三元塔,雷州府治之标志,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登塔远眺,雷城风光尽收眼底。三元塔。许荣毅 摄西湖,始建于北宋,原名罗湖,苏轼、苏辙都曾在此醉游作诗,雷州人民为纪念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遂将罗湖更名为西湖。雷州西湖。梁文栋 摄天宁寺,始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苏轼谪儋路过雷州寓居天宁禅寺,爱其环境清幽,题下“万山第一”。天宁寺。廖云柳 摄还有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的雷祖祠,始建于西汉的岭南古老祠庙伏波祠,始建于宋代末年的粤西名刹高山寺等。雷祖祠牌坊。罗予团 摄雷州文化藏在一项项非遗中其他地区大多钟爱威严的石狮,但雷州人偏爱那憨态可掬的石狗,村口、庙前、道旁、田边,雷州石狗与日月星辰朝夕作伴,守护着雷州人民安居乐业。雷州石狗。陈励 摄在日常的劳动与生活中,雷州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写下来的,成了雷州歌;唱出来的,成了姑娘歌;演出来的,成了雷剧。还有被誉为“天下四绝”之首的“雷州换鼓”、雷州傩舞、风筝节、十三腔、舞鹰雄、雷州飘色、人龙舞、下火海、穿令箭、头禄花灯、蜈蚣舞……雷州换鼓。李春广 摄雷州文化藏在一件件技艺中雷州窑始于汉唐,盛于宋元,衰于明清,是广东著名窑场之一,与广州西村窑系、潮州窑系、石湾窑系并称为广东四大窑系,以生产青釉瓷为主,产品多为碗、碟等日常生活用品。雷州窑陶瓷作品。来源:雷州市党史市志研究室还有雷州灰塑雷州木雕、雷州蒲织……雷州灰塑。冼汉文 摄雷州木雕。刘芳 摄雷州蒲织作品。冼汉文 摄如今,雷歌、雷剧、雷州石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州音乐、姑娘歌、乌石蜈蚣舞、沈塘人龙舞、雷祖崇拜、雷州风筝节、雷州蒲织技艺也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剧演出。刘芳 摄在这里,一砖一瓦皆古韵雷州的文脉传承就像一条永不断裂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绵延不断 生生不息来源:湛江发布融媒体编辑:刘智健责编:朱姗娜审核:傅萱
少年黄旭华,原名黄绍强,在家里的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他的少年时代与年龄相近的大哥黄绍忠和二哥黄绍振最亲近,受到的学业影响也最大。尤其是在1937至1945年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那段烽火连天、国难当头的岁月,那个叫黄绍强的少年,从广东汕尾作矶小学毕业后,辞别父母,离开家乡田墘,跟随大哥黄绍忠一路辗转求学:从揭阳县五经富北山村的聿怀中学临时办学地,到揭阳古沟韩山师范学校临时校区(即韩山师范学院前身,简称韩师);从梅州广益中学,途经兴宁、韶关,历经两个多月在坪石与大哥汇合后一起到达桂林,进入省立桂林中学,经过刻苦努力,进入上海交大,一步一步,最终走出了一条通往灿烂辉煌的院士之路。黄绍强的第廿九号借读证。图自韩师档案“在我没书读的时候是韩师给我书读”黄旭华的少年求学之路因战火连绵而充满了坎坷艰难,在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韩师求学之路。1939年9月至年底,黄绍强以聿怀中学初二年级借读学生的身份,进入抗战时期从潮州湘子桥畔、韩山之麓搬迁到揭阳古沟办学的韩师初中部。求学路上的韩师这一站,虽然最短暂,却最关键,而且意义非凡,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点燃了少年心中火热的求学报国的热情和梦想,让他终身难以忘怀。黄老多次深情说道:“在我没书读的时候是韩师给我书读”,感念之情溢于言表。在黄老生前珍贵的一份手稿中,可以清晰看到他老人家亲笔写下的《黄旭华年表》中记载的1939年15岁时韩师求学经历:因战局紧张,聿怀停办,并入由潮州内迁至揭阳古沟的韩山师范学校,仍保留中学建制。暑假后,即往韩山师范学校继续读初中二年级下半期。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曲折坎坷和感人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师校史馆,翻开尘封了八十六年的历史档案,重走少年黄旭华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韩师之路。重走少年黄旭华求学的韩师之路1937年7月,黄绍强在作矶小学毕业,却因日寇侵略,抗战全面拉开,对口升学的汕头聿怀中学停办,海陆丰一带的中学都处于搬迁之中,无学可上,只能暂时辍学在家。同样从聿怀中学辍学在家的大哥黄绍忠是一个思想进步的新青年,他领着三弟黄绍强一起加入抗日宣传的洪流中,多才多艺的兄弟俩排练了各种文艺节目,在田墘镇一带流动演出,黄绍强曾在街头话剧《不堪回首望平津》中男扮女装,主演流亡的小姑娘,鼓动大众起来抗日救国。这在少年的心中埋下了抗日救亡的爱国种子,燃起了报国的热情。1938年初春,春节的喜庆尚未完全消散于寒风之中,就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聿怀中学搬迁到揭阳五经富北山村就要复学了。辍学了大半年的黄绍强兄弟俩激动万分,正月初四就迫不及待地背着简单的行李,从家里出发踏上崎岖漫长的求学之路。从汕尾田墘镇到揭西北山村,相距约137公里,二人徒步穿越海丰、陆丰、陆河、揭西,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披星戴月,整整走了四天,脚底都磨出了血泡,终于达到位于北山村的聿怀中学办学地。大哥继续读高中,黄绍强读初一,不久二哥黄绍振也赶来聿怀中学与他同班,兄弟三人难得相聚在一起同校读书。战时的聿怀中学条件简陋,生活异常艰苦,临时学校其实只是山坡下面的一座匾额上刻着“克己新村”的破旧两层小楼,校舍就是附近临时搭建的几间茅草棚。大家都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草棚子一样是他们汲取知识的殿堂,是他们风餐露宿的栖息地,更是他们躲避日军轰炸的避难所。但是,即便是这样跑警报、打游击的紧张危险的学习生活,也难以平静地维持下去。战火绵延,哪里都难以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1939 年暑假过后,聿怀中学再一次从五经富搬迁到10公里之外的揭阳县智勇乡古沟村,兄弟二人也随校转入韩师就读。此前的1939年5月,为避开日寇铁蹄践踏,在潮安县城沦陷前夕,韩师由李育藩校长主持,举校搬迁到揭阳古沟,租借张氏祖祠艰难办学。汕头、潮州、澄海、揭阳各地掌教的教育界许多知名度较高的一流教师,也纷纷离开沦陷区云集韩师,一时间名师荟萃,师资队伍的阵容空前强大。抗战时期,韩师成为粤东沦陷区唯一一所没有停办的学校,也是规模最大的中等学校。师生们在抗日图存、读书报国的目标下团结一致,朝气蓬勃,勤教力学,盛况空前。韩师名副其实担当起粤东最高学府的重任,成为远近闻名的粤东“西南联大”。走进韩师校史馆的档案室,翻开“民国第88卷”卷宗,黑色油印的黄色A4纸张,历经了80多年的封存,依然完好无损地保存着50多名插班生的借读证,黄绍强排在第廿九号。翻开民国廿八年度第壹学期中学借读生报告表,详细记录了这批借读生入学的各条信息,分别在“初春二”卷和“高春二”卷找到了黄绍强和大哥黄绍忠的记录。可是,好景不长,仅仅才读了一个学期,因为大哥黄绍忠担任进步社团“叱咤社”社长,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话剧,积极开展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引起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的不满而遭到聿怀中学的保护性劝退。大哥决定奔赴抗战大后方广西,经由梅州到了桂林中学就读。大哥辞别后,黄绍强非常失落,加上战事愈发紧张,在韩师也难以安心念书,他决定追随大哥也奔赴桂林。在“初秋二”卷和“高秋二”卷中,已经找不到他们二人的名字了,此时他们都已经离开韩师站,奔向了更远方。黄绍强出生在行医之家,从小就怀揣着学医的志向。充满艰难坎坷的求学之路,让黄绍强看清了局势,改变了人生志向,“学医可以救人,但救不了国。要想救国,就得学造船,造飞机”,1940年夏,黄绍强把名字改为黄旭华,寓意“中华旭日”,希望中华民族能够如旭日东升般重新崛起,从此立下了科学报国的远大志向。巨星陨落,精神长存这段辗转求学的艰苦岁月磨砺了少年黄旭华与时代同行的革命意志,铸就了坚忍不拔的品格,增强了他的爱国热忱,点燃了他心中那盏永不熄灭的求知之灯和理想之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起点。在韩师120周年校庆的时候,黄旭华院士发来了诚挚热忱的贺信,他那“隐姓埋名三十年,誓做惊天动地事”的传奇故事,犹如壮美的史诗,激荡韩园,振奋人心。巨星陨落,精神长存。今天,穿越韩师百廿年时光隧道,重走黄旭华的韩师之路,重温烽火岁月,弦歌不辍的办学历史,心中不禁涌起无尽的哀悼与怀念。他的精神,已然成为了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韩师学子的心中,激励着后学继续前行,无怨无悔地追寻着那份对科学、对国家、对民族无尽的热爱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