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入海,海潮涌动。12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又一重大跨海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在粤港澳大湾区,一座座跨江跨海通道飞架,天堑变通途;高铁飞驰、公路网密布、世界级机场群四通八达……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有人说粤港澳大湾区彻底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习惯。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正让大湾区居民“心联通”。何以“三向奔赴”?新华社记者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国际一流湾区寻找答案。“硬联通”:天堑变通途伶仃洋上,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在珠海拍摄的港珠澳大桥入口(2023年12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自2018年10月建成通车以来,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这座连接粤港澳三地的大桥不断刷新车流量和客流量纪录。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澳门单牌车日均通关量超4100辆次,香港单牌车日均近4200辆次,大桥出入境车流量单日最高超过2.2万辆次。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18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习近平强调:“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车辆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等待通关(2024年4月4日摄)。新华社发(王相国 摄)2024年6月30日,大湾区又一备受瞩目的超级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成开通。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强调:“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提供更好服务保障。”车辆行驶在深中通道上(2024年7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跨江跨海通道不断加密,有6条已经建成通车,分别是1997年通车的虎门大桥、2008年通车的黄埔大桥、2018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2019年通车的南沙大桥、2024年通车的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另有3条分别是建设中的狮子洋通道、规划中的莲花山通道和伶仃洋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后,车辆行驶在黄茅海大桥上(2024年12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港澳居民探亲返乡之路更近、更顺了。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5个香港人就有1人祖籍江门,每3个澳门人就有1人祖籍江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卢伟国说,从香港出发,驱车经过港珠澳大桥和黄茅海跨海通道,可更快抵达江门台山市。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后,车辆行驶在黄茅海大桥上(2024年12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近年来,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不断提速,为湾区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畅通了“大动脉”。在跨海跨江通道群之外,“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加速形成“1小时生活圈”。从广州南站出发,乘坐广深港高铁只需48分钟,就能抵达香港市中心的西九龙站。广州南站(2024年6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从这里出发,乘坐广深高铁只需48分钟,就能抵达香港市中心的西九龙站。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如今,大湾区城市群的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由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组成的多层次交通网络格局,在建和运营轨道交通里程已超过5400公里。高铁穿行在广东中山乡村金色稻田之上(2023年6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鉴来 摄)今年5月,粤港澳大湾区最长城际铁路贯通,形成了一条全长258公里的交通大动脉,自东向西连接了惠州、东莞、广州、佛山、肇庆。“旅客搭乘城际铁路与地铁一样便捷,实现随到随走,无需提前购票,出行时间更加灵活。”广东城际铁路运营有限公司车服中心主任工程师张巧说。首趟运行的佛莞城际铁路列车停靠东莞麻涌站(2024年5月26日摄)。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与佛肇城际、莞惠城际相连,形成全长258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最长的城际铁路。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正崛起世界级机场群。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有7座运输机场,航线四通八达。今年11月28日,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正式启用,机场整体运力将增加50%,每年可处理1.2亿人次客运量和1000万吨货运量。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正式启用后,一架飞机从中跑道起飞(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发“三跑道系统启用,将在进一步增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的同时,让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联通国际的能力如虎添翼。”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署理行政总裁张李佳蕙说。“软联通”:“一国两制”新实践来自澳门的首批大湾区执业律师谭晓红已在广州南沙执业两年多时间了。成为大湾区律师后,她的业务更忙了,时常往返于广州、珠海、澳门等大湾区城市。谭晓红说,希望可以发挥自身所长,助力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一国、两制、三法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显著特点。近年来,内地与港澳在经济社会领域良性联动、优势互补、发展共促,但在司法领域,三地民商事领域的法律规则和司法实践都存在差异。司法规则衔接的前提,是司法从业人员深度交流与合作。截至今年9月,已经有近500名港澳法律人士取得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证书。他们往返于内地和港澳之间,不仅提供专业法律服务,也在不断适应内地法律体系,融入本地生活。“近年来,内地与港澳司法协助、交流、研讨、互鉴等活动不断增多,有效促进三地增强法治认同、法治共识、法治互信。”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辜恩臻说。“湾区标准”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重要载体。2023年4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香港特区政府工业贸易署、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构建起“湾区标准”三地合作机制。目前,粤港澳以三地高共性、易融合的重点民生领域为切入点,已经共同公布了215项标准,涵盖食品、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32个领域。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处长郑文涛说:“我们以‘同一个湾区、同一个标准’为共同理念,不断促进大湾区各类要素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湾区高质量发展。”来自香港的注册中医师郭钧泯(左)在深圳市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为病人看诊(2023年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2023年2月,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迎来了包括“港企贷”在内的30条金融改革创新举措。“以前,我们在香港的公司经营记录和信用记录,无法用于支持在前海注册的公司进行银行贷款。”港顺(深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尤尊尼说,公司是一家入驻前海的港资企业,“港企贷”给像它们一样的港资小微企业,提供了一条跨境融资新渠道。今年11月,首批207名香港工程师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工程专业职称评价,取得内地相应工程专业的职称资格。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宁汉豪说,首批试点工程专业的职称评价顺利完成,体现了国家对香港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关爱,也能让香港的专才更好地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今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与国家商务部共同签署协议,在金融、电信、建筑、旅游等领域,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对香港服务提供者的准入门槛。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副局长胡健民说,这意味着更多香港专业人士可在内地取得执业资格。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红鸟硕士班的同学在一起讨论(2024年2月摄)。新华社发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坚定依靠改革、开放、创新,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如今,从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到跨境金融、合作查验等专业领域,从人才跨境往来、车辆跨境通行、数据跨境流通到政务服务跨境合作……粤港澳三地持续扩大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覆盖面,逐步打通大湾区居民关切的难点堵点。“心联通”:打造“优质生活圈”“记得小时候父母带我去中山泡温泉,从香港出发一个小时到澳门,再转车到珠海特区,再过关转到中山,从香港到中山要走接近一天时间,现在我带孩子去中山不到一小时就到了。”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霍启刚说,粤港澳大湾区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习惯。这是横琴澳门新街坊小区设置的澳门政务24小时服务中心(2024年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年多来,大湾区不仅已形成“1小时生活圈”,更构筑了“优质生活圈”。走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政务服务中心,156个服务窗口可办理20个部门的998项政务服务事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商事服务局副局长邱润华说,政务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办事跑动次数,便利了澳门居民来横琴就业、生活、创业。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办理商业登记业务(2024年1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今年9月,澳门企业真健康(广东横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导航定位微波消融系统”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公司创始人张昊任表示,自2023年公司总部正式搬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后,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澳门企业真健康(广东横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昊任在介绍“导航定位微波消融系统”(2024年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11月30日,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开通。粤港两地牌照救护车可由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点对点通关转运至香港指定公立医院。此举将大幅降低患者转运通关时间,减少患者在转运途中的风险。随着大湾区医疗融合加快,“北上就医”的港澳居民也日渐增多。“当前,广东携手港澳,以湾区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塑造健康湾区为目标,以医疗、人才、药械三联通为抓手,同频共振、主动作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利群说。在深圳湾口岸深圳一侧,海关工作人员对参加第二次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演练的救护车进行出境前的查验(2024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据介绍,今年以来,粤港澳三地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持续打造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健康湾区”蓝图正在加快塑造成形。作为中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2023年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目前,大湾区研发投入强度超3.4%,研发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有效量、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随着大湾区经济、科技、文化、民生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在不断拓展新空间。在深圳福田口岸,香港居民使用无人机外卖服务(2024年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目前,超20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工作发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超过34万人次,融合发展、共建湾区已成为三地居民的普遍共识。三地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不断增强。展望未来,粤港澳定能携手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国际一流湾区。
2024年12月11日谣 言春运抢票可提前90天预约?真相:近日,某第三方平台发布“春运抢票开始”“最早可提前90天预约”等信息,引发关注。对此,铁路12306平台回应称,纯属平台营销炒作,与铁路12306平台无关。铁路12306平台是中国铁路面向社会提供互联网票务服务的唯一官方渠道,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平台发售火车票和办理火车票相关业务。2025年春运将于1月14日开始,按照目前火车票提前15天开始发售的规则,2024年12月31日将开售春运第一天火车票。铁路12306平台提醒广大旅客,通过第三方平台购票,不仅会遭遇附加费、捆绑销售服务等“陷阱”,还存在个人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资金安全风险,直接损害广大旅客的出行权益,提示广大旅客一定要通过铁路官方渠道购票,认准铁路12306平台,同时确认票款的收款方为“中国铁路网络有限公司”,避免后续退票、改签时无法收到应退款项。(来源:“铁路12306”微信公众号)误 区突发心梗,用力拍打胸口可疏通血栓?真相:这种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甚至可能延误治疗,危及生命!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指心脏的冠状动脉突然被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心肌细胞因得不到足够氧气而坏死。血栓是导致心梗的常见原因之一。它是形成于冠状动脉内部的物质,用外力拍打胸口并不能作用于血管,更不可能“拍散”血栓。剧烈拍打反而可能导致肋骨损伤或加重心脏负担。突发心梗,急救的关键是迅速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心肌大面积坏死甚至死亡。如果出现胸痛、胸闷、出汗或呼吸困难等心梗症状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保持安静,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救护车到来前,如果手头有硝酸甘油或阿司匹林,并且明确自己不对这些药物过敏可以服用。(来源:科学辟谣)提 示微信发布针对代办驾照类诈骗行为的打击公告详情:近日,微信安全中心发布《针对代办驾照类诈骗行为的打击公告》:近期,有不法分子仿冒驾校、公安、法律咨询公司等,通过网络平台大肆宣传“免到场,代考驾照”“酒驾、醉驾、吊销驾照都可以恢复”的代办驾照服务,诱导用户不断支付高额报名费、手续费、保密金,达到诈骗目的。为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微信团队将继续加强对诈骗行为的打击。对于上述违法行为,经核实确认后,我们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微信个人账号使用规范》,根据违规严重程度对相关账号进行阶梯式处罚。微信安全中心提醒:1.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机动车驾驶证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相应课程学习,通过考试后方可取得。对于那些通过熟人介绍或网络渠道宣称可以“免考包过”“代办驾驶证”的信息,务必保持警惕,切勿轻信。2. 驾驶证被吊销后无法通过任何渠道自行恢复,只能重新参加考试获得。任何声称可以通过“内部关系”或“特殊渠道”提前恢复驾照的都可能是诈骗。面对此类诈骗,应保持警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法律风险。如有疑问,应直接向相关部门咨询,确保行动合法合规。3. 若在微信平台内发现此类诈骗信息,可通过微信客户端或腾讯卫士小程序进行投诉。(来源:“新华网”微信公众号、微信安全中心)
南方日报讯(记者/汪棹桴钟哲)12月10日,由广东省国家安全厅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的“红色医生”柯麟——庆祝澳门回归二十五周年插画展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幕,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多地的知名漫画家共同用画作再现柯麟的传奇一生与卓越贡献。柯麟(1901—1991),广东海丰人,曾任澳门镜湖医院首任院长、广州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前身)院长。他还是我党隐蔽战线上一名出色的“红色特工”。1926年,柯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至1930年,他在中央特科领导下,以医生的身份为掩护从事情报保卫工作,在惩处叛徒白鑫、联系叶挺以及“秘密大营救”“两航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中都留下了隐蔽而伟大的身影。在澳门,他紧密团结商界领袖何贤、马万祺等人,带领澳门各界进步民主人士同中外反动势力展开一场看不见的斗争,为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平稳回归,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柯麟回到广州出任广州中山医学院院长,主持组建中山医科大学,并为暨南大学复办、暨南大学医学院创建作出重大贡献,在新中国医学教育战线上开启了另一段传奇。此次展览通过油画、国画、插画、故事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用不同风格的作品,生动展示了柯麟在医学、教育和革命领域的伟大成就。据悉,“红色医生”柯麟——庆祝澳门回归二十五周年插画展将持续展至12月30日,接下来还将在珠海新华书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等地开启巡展。
12月11日,珠江西岸。波光粼粼的黄茅海海域上,全长约31公里呈“C”字形的黄茅海跨海通道翩若惊鸿飞架珠海、江门两岸;5座纤腰独柱异形索塔,“小蛮腰”造型刚柔并济,矗立海面。就在今天(11日),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工程之一——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从此,广东珠海至广东江门30分钟左右可达,大湾区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织密。这个始建于2020年6月的超级工程,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跨海通道重大工程。4年半时间,似乎不短。4年半时间,对于一座超级工程的建成通车,实则很快,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更展现出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完美融合。追求效率,但不能只看效率。看经济也是如此,要做时间的朋友。“只有慢,才能快。”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从一个个链接中,看到要素的流动,以及流动带来的庞大量能。跨海通道 链接庞大量能跨海通道,不仅仅是跨海通道。如果我们从空中视角俯瞰,会清晰地看出,黄茅海跨海通道是港珠澳大桥向珠江西岸广阔腹地的进一步“延伸”,而在这个意义上,这条连接江门台山和珠海高栏港的交通大动脉,不仅让江门链接起珠海,更是连接起了香港和澳门,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开启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看经济 要看短期之形更看长期之势支撑起长期之势信心的,是潜力。广东区域内纵有粤东西北差异,但区域间的融合互动生生不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珠三角到粤东西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潜力无限 但挑战重重结构的变化,呈现的是不同产业间的有增有减、有短有长、此消彼长,此起彼伏。但是都对广东经济乃至于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这里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再造一个新广东”是挑战 更是机遇近日,一年一度的“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召开。来自全球的知名政治家、学者、业界领袖及国际组织代表等重量级嘉宾云集于此,聚焦“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主题展开讨论,为动荡变革中的世界注入更多中国智慧与时代力量。与会中外嘉宾表示,从会议感受到中国同各国携手推动世界现代化的真诚愿望和坚定决心,也为推动各国合作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强大共识与力量。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读懂中国”国际会议选择在广州、选择了广东,其背后蕴含哪些深意?广东,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肩负着什么样的地位,承载着怎样的使命?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说起广东,第一经济大省。短短六个字,连续35年,早已烙印深深成为广东的标签。产业亦是如此,星罗棋布,由少而多,由稀而密,由小而大,不断生长。在17.9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同产业,散落各处,如同满天星斗,各自闪耀。但也就是在这个“第一”以及其他许多个“第一”的背后,承载的是一代代人接续的努力和奋斗。不同产业之间,也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一次次链接中衍生着全新的可能。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新的发展也在悄然萌芽,辐射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这里是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世人从何以广东出发,读懂何以中国。经济指标 洞察未来趋势看经济,大家习惯于看GDP。对于广东也不例外。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939.18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1.27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9702.36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56195.55亿元,增长2.5%。3.4%,较之于今年年初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的预期目标而言,尚存差距。但是,这无碍于人们对于广东的信心。向外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向内看,国内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结构调整带来阵痛……形势严峻复杂,任务艰巨繁重。经济增长不可能一直扶摇直上,周期性的调整,是锚定未来“起跳”前的“深蹲”。前三季度,广东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进出口逆势大增11.1%,是全国外贸大省中唯一实现两位数增长的省份。同时,出口额高达4.39万亿元,同比增长9.1%。在全球贸易萎缩的大背景下这份成绩来之不易看广东全省。工业生产总体增势平稳。10月份,广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较9月加快1.9个百分点,加快幅度好于全国水平及主要工业大省。1—10月,广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1—10月两年平均增速为4.0%,较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维持在高位。1—10月,广东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1%,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6.8%,该比重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在35%以上。广东全省工业设备更新投资同比增长19.6%,为近十年同期最快增速;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1.3%,连续22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1.8%、12.5%,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改善。看城市。以广州为例,截至2024年9月底,全市实有各类经营主体361.25万户,同比增长7.97%。其中:企业227.95万户,同比增长11.04%,个体工商户133.14万户,同比增长3.10%。看房市。广州一手住宅成交量仍处于年度高位水平,二手住宅成交量基本持平。11月全市一手住宅网签面积90.02万㎡,同比大幅增长53.2%,远高于前11个月月均63.26万㎡的成交水平和9月份56.03万㎡的网签量。11月全市二手住宅网签面积124.12万㎡,同比增长2.5%、环比略降1.3%,处于近两年高位水平。从一个个前置经济指标,看的是未来的经济趋势。指标之中,一个朴素的道理跃然纸上,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产业科技“必争之局”唯有向前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今年前10个月,广东外贸进出口7.52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0.9%。其中,出口4.88万亿元,增长8.8%;进口2.64万亿元,增长14.1%;贸易顺差2.24万亿元,扩大3.2%。数据显示,从月度走势看,10月广东外贸进出口增速环比有所回升,较9月增速提升6.7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从重点行业看,广东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业进出口保持韧性,前10个月,广东汽车、船舶、集装箱等出口额分别达440.4亿元、253.8亿元、187.6亿元,分别增长54%、54.8%、147.3%;同期,广东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半导体制造设备等进口额分别达9155.4亿元、2375.5亿元、436.4亿元,分别增长16.6%、138.8%、62%。进出口总量高位维持两位数增长,贸易顺差扩大,反映出的信息层次丰富,一方面,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形成全链条高效通关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制造基地。“五外联动”,正全面提升广东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打造形成全球高端要素集聚和资源配置的枢纽区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发展空间。世界需要广东世界需要中国创新,不仅仅在体制机制的持续优化改革,更藏在一家家企业的生产线中。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医疗器械……多年来,广东在这些重点领域打破产业链条的堵点、卡点,实现了多点突破。广州一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对布机器人”,通过“智能硬件+AI+大数据”技术,可把所有的布料参数化、信息化,收集它的密度、克重、织法、颜色、纹路等信息,相当于给每块布料一个“身份证”,进而搭建了一个非常齐全的布料标准化数据库,实现快速精准匹配面料。公司负责人告诉总台记者,“以前我们找一件衣服的面料,可能需要5~7天甚至更久时间,现在3分钟就可以了。”除了大家熟知的“新三样”,以“服装、家具、家电”为代表的“老三样”也在焕发新活力。眼下,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科技自立自强为“必争之局”。锚定科技创新强省的广东,重任在肩,唯有向前。就在10月17日,广东召开全省科技大会,再次吹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号角。科技正无处不在、无缝不补,全方位武装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2023年,广东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3.54%,超过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2024年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当前,在广东,一支由7.6万高新科技企业、超800万家企业、超135万研发人员、722万高技能人才、2019万技能人才组成的浩荡队伍,正在大湾区积聚成势,心怀高远,逐梦海天。改革永无止境征程未有穷期广东将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让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未来正来,拭目以待。(总台记者 郑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