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万多支基层宣讲队伍、20余个基层宣讲品牌遍布城乡,去年开展13万余场基层宣讲;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岭南书院建设实现全覆盖,建成新华“悦读空间”等新型共享文化空间5000余家;刘名芳、钟威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大战大考中不断涌现;5市5县近期成功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南粤大地,劲吹文明新风,汇聚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精神文明建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二十大以来,广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不懈强化思想武装,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实施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不断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淬炼信仰之基激扬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奋进气象“荔枝是特色农产品,你们安心种,我们全力拓宽销路”……今年荔枝季到来前后,茂名市“护荔先锋队”深入田间地头,传播党的理论政策、市场信息等,有效提升荔农的文明素养、发展信心和专业技能。在茂名,“柏桥讲堂”“理响荔乡”“信宜红话筒”等宣讲队伍深入基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广东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加强理论学习、阵地覆盖、人才培育体系建设,鼓足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一名好人,一支麦克风,惠州成立“惠州好人宣讲队”,聚焦身边好人好事,用百姓贴心话将党的政策送到群众身边。这是广东创新理论学习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百姓视角、百姓语言、百姓情怀,架起科学理论与群众的桥梁。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广东创新阵地覆盖体系建设,围绕建强主阵地、用活新空间、拓展新载体精准发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打造文明实践带、文明实践综合体、文明实践街区15个,建成河源“东江小寨”等特色阵地2.4万个……“大宣讲”矩阵日益完善,理论宣讲更“接地气”“聚人气”。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广东扎实开展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建强“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等宣讲队伍,引导全省上下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广东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共同价值追求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突出作用于人激发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精神力量茂名村干部刘名芳提前预警山体滑坡重大风险,与村镇干部合力转移57名村民;韶关镇干部钟威徒手掰车门,在烈焰中拖出昏迷司机;惠州辅警叶文翀在制止违法犯罪过程中不幸殉职,母亲决定捐献儿子眼角膜……这是不久前发生在南粤大地的感人故事,是广东全面涵养社会新风正气,激发昂扬向上精神力量的生动注脚。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广东突出作用于人,进一步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坚持中国特色建筑创作道路,打破了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韶关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组组长周姗毫无保留向农户传授自己从事食用菌行业超10年的种植技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街道彩田社区居民郭丽英建立深圳癌症病友艺术团——凤凰涅槃艺术团,到深圳各大医院、福利院等单位,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500余场次……广东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把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您身体还硬朗吧?最近家里怎样?”尊崇模范,更要关爱模范。广东不断完善关心帮扶先进典型的政策制度,相关部门走访慰问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牢固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鲜明价值导向。打造“粤讲粤精彩”网络宣讲矩阵、制定《广东省依法维护企业网络权益若干措施》、依托12345便民服务平台上线“文明随手拍”小程序……网络文明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文明形态,广东发挥互联网大省的突出优势,不断丰富网上理论供给、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抓好网络文明培育等,推动网络文明蓬勃发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广东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深入开展“开学第一课”“新时代好少年”宣传学习等活动,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寻找“最美家庭”、家风家训宣传教育活动等,努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点点星辉,集火成炬。截至今年6月,广东共有13名全国道德模范、60名省道德模范,9名时代楷模、45名南粤楷模,605名中国好人、2155名广东好人,9名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明之风成为亿万南粤儿女的精神底色。深化共建共享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同发展“五一”当天,湛江廉江市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农耕·民俗文化展,增强年轻人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了解,展现乡村振兴新成果、新风貌,强化“幸福源于奋斗”的价值导向。近年来,广东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度融合,推进城市品质持续提升,文明乡风浸润人心。在深耕细作中彰显城市文明,让文明花开满城芳——广州体育学院携手粤港澳高校及体育文化专家共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研究院,打造集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韶关打造“善美圈”“河小青”等文明实践特色品牌,擦亮“善美韶关”名片;茂名大力挖掘“好心文化”,“好心茂名”城市品牌深入人心;全省各地,“有喜事来种树”“讲心不讲金”“红事一碗茶、白事一碗粥”等理念蔚然成风……广东推动已认定命名的全国文明城市巩固创建成果,同时鼓励更多城市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不断做大“文明增量”。在提质升级中涵养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有着700年历史的广州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探索“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带动“新农人”就业创业;农房风貌和人居环境提升给河源连平县绣缎镇金溪村带来了大变化,小河清澈见底,村道宽敞干净,小菜园绿意盎然,村民的庭院花香四溢,抬头是画,入目是景;每逢节假日返乡时机,肇庆广宁县横山镇把在外务工的群众召集起来,举办座谈会,开展群众说事、百姓议事等协商活动,强化乡村治理;韶关仁化县董塘镇高莲村创新推行“睦邻制”“美丽庭院+”“积分制”,村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氛围浓厚……广东既抓好和美乡村建设又抓好文明乡风培育,让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日益提升、精神世界越发充实、内生动力更加澎湃。在共建共享中推进城乡文明融合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江门市委宣传部与开平塘口镇结对帮建,帮助塘口墟从“仅剩9户人”的空心村,发展成有2000多人入住、充满烟火气的墟镇;四会砂糖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肇庆学院学生运用AI为果树“把脉”实时监测虫害叶病……全省各地,这种“城乡结对、资源对流”的模式有力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夯实乡村振兴“硬支撑”。从南岭山脚到南海之滨,从雷州半岛到潮汕大地,精神文明建设纵深推进,为城乡“双向奔赴”注入不竭精神动能。凝聚多方合力构建齐抓共管、协同联动长效机制白鹅潭畔,“创建助力‘百千万’·文明乡风润南粤”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开启全民参与、全民共享文化盛宴;东莞展览馆内,“一直很潮——东莞‘百千万工程’中的文化润村”专题展形式丰富,吸引众多参观者“打卡”……这是广东凝聚多方合力,共绘精神文明新画卷的生动案例。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广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力量资源投入,让文明之树根深叶茂。党建引领,让责任链条“紧起来”。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负起主体责任,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百千万工程”等中心工作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例如制定县镇村三级书记抓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任务清单,将文明实践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和年度机关绩效考核指标等。创新赋能,进一步激发工作动能。把握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规律,加强理念创新、系统创新、协同创新、方法创新,全省各地涌现出一批探索成果。比如,惠州博罗县文明实践基金撬动社会资本6000余万元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基金扶持项目惠及100多万群众;汕尾市推动市县两级成立文明实践常设机构,配备事业编制41 个,切实夯实文明实践工作力量。全民参与,实现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广东通过机制创新与实践引导,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江门鹤山市将“祠堂+文化”融合起来,将宗族祠堂转化为村史展览馆、道德讲堂,村民自发组建宣讲队;云浮市和谐爱心慈善会组织志愿者免费帮助困难长者进行居家安全微改造,以“小工程”换来“大便利”;广州增城区派潭镇举办“一粥一乐”老人关爱志愿活动,吸引大批爱心人士参与……宣传引导,使正能量“声入人心”。广东通过“大屏小屏联动、线上线下共振”的宣传矩阵,立体展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全省每年开展“我们的节日”“做新时代文明人”“经典诵读”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00多万场次,让文明春风化雨浸润人心……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新征程上,广东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不断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营造撸起袖子加油干、只争朝夕抓落实的浓厚氛围,不断筑牢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精神支柱。南方+记者 姚瑶 祁雷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
今年,广东荔枝迎来大丰收。刚刚这个收获季,茂名高州市根子镇各个荔枝快递揽收点,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阿婆,你寄往哪里?我帮你填写地址。”“阿叔,你寄的是白糖罂荔枝,成熟度太高,不建议邮寄到那么远”……根子镇顺丰速运临时党支部便民服务点,党员快递员刘锋正在耐心地向来寄件的顾客解释。在荔枝主产区设立临时党支部,党员带头组建“荔链快送”专班,“鲜”行守护荔乡甜蜜。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落地呈现,文明乡风和产业振兴奏成融合发展的“协奏曲”。1.9万多支基层宣讲队伍、20余个基层宣讲品牌遍布城乡,2024年开展13万余场基层宣讲活动;刘名芳、钟威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大战大考中不断涌现,鼓舞人心;5市5县近期成功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广东正以党建引领、典型示范、机制融合,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党建引领筑牢干事创业信仰根基刘锋是有着5年送快递经验的党员,对荔枝寄递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寄到哪里需要多长时间,什么品种处于什么成熟阶段,能保存多久,他都会给来寄送的顾客最合适的建议。今年5月,刘锋所在的这个快递揽收点挂上了“临时党支部”的牌子,不仅在便民服务、品质把控、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成为传播党的理论政策、市场信息等的重要阵地,助力提升荔农的文明素养、发展信心和专业技能。在茂名,除了党员服务队,还有“柏桥讲堂”“理响荔乡”“信宜红话筒”“橘理飘香”等宣讲队伍深入基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广东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加强理论学习、阵地覆盖、人才培育体系建设,鼓足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通过百姓视角、百姓语言、百姓情怀,架起科学理论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广东创新阵地覆盖体系建设,围绕建强主阵地、用活新空间、拓展新载体精准发力。目前,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全覆盖;利用大榕树下、街角公园、微信群等线上线下渠道搭建群众“家门口”的课堂;依托各级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推进理论资源在“云端”绽放真理光芒……“大宣讲”矩阵日益完善,理论宣讲更“接地气”“聚人气”。典型示范激发昂扬向上精神力量韶关的镇干部钟威路见车祸,不顾爆燃危险冒火冲锋,用力拽开扭曲的车门,在烈焰中拖出昏迷司机;茂名的村干部刘名芳提前预警山体滑坡重大风险,与村镇干部冒着大雨,通过敲铜锣、逐户敲门等方式安全转移57名村民……这是不久前发生在南粤大地的感人故事。无数网友动容,点赞广东人:“好劲!”钟威、刘名芳的“最美逆行”,是广东全面涵养社会新风正气、激发昂扬向上精神力量的生动写照。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广东突出“作用于人”,进一步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人兴善,万人可激。孝老爱亲的黄善古,为孩子寻医问药7年,照顾4位老人14年;助人为乐的蓝玉娜因车祸致残,创办文化传媒公司后不忘“轮友”,聘用10名残疾人;云浮人区南照从18岁开始成为护林员,到今年整整50年……广东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南粤楷模、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广泛开展“文明与法”“礼在广东”等主题实践活动,把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点点星辉,集火成炬。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明之风浸润人心,成为亿万南粤儿女的精神底色。截至今年6月,广东共有13名全国道德模范、60名省道德模范,9名时代楷模、45名南粤楷模,605名中国好人、2155名广东好人,9名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机制赋能精神文明建设纵深推进没有烧烤肉香,只有养生茶香,没有购物砍价,只有把脉问诊。今年6月,家住江门恩平的吴女士体验了一把“养生夜市”。在夜晚遛弯的同时,顺道了解养生知识,她惊喜地发现,原来养生茶可以这么好喝,把脉问诊也可以这么方便。这场夜市,是江门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义务夜帮忙”的活动之一,便民利民是其突出特点。如何才能把开放的时间、体验的方式做到最佳最优,真正便民利民?江门创新实践,整合政府、市场、社群、大众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群众需求,让文明实践在城乡基层进一步活跃起来。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力量参与。广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力量资源投入,让文明之树根深叶茂,让文明之花开遍岭南——汕头创办长者呼援公益项目“汕头呼援通”,将为民爱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清远结合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亲子经典诵读、家风家训故事分享等活动;汕尾创新实施“强村公司+乡村工匠”模式,组织有手艺的乡村工匠就近参与农房微改造;揭阳普宁通过“公益捡跑”串联古驿道保护,让千年驿道成为“文明打卡地”;韶关仁化县董塘镇高莲村推行“睦邻制”“美丽庭院+”“积分制”,村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氛围浓厚;“有喜事来种树”“讲心不讲金”“红事一碗茶、白事一碗粥”等理念在各地蔚然成风,成为社会新风尚……广东既抓好和美乡村建设,又抓好文明乡风培育,让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日益提升、精神世界越发充实、内生动力更加澎湃。从南岭山脚到南海之滨,从雷州半岛到潮汕大地,精神文明建设纵深推进,为城乡“双向奔赴”注入不竭精神动能。近年来,广东通过机制创新与实践引导,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东莞探索“融生善治共同体”治理模式,让文化滋养生活、赋能产业,绘就“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新画卷;清远连南瑶寨村民自发将移风易俗内容融入民歌;云浮市和谐爱心慈善会组织志愿者免费帮助困难长者进行居家安全微改造,以“小工程”换来“大便利”;在全省大中专学生暑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省内100余所高校、1万多支队伍、超20万名青年学生奔赴基层一线,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3万多场次……宣传引导,使正能量“声入人心”。广东通过“大屏小屏联动、线上线下共振”的宣传矩阵,立体展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全省每年开展“我们的节日”“做新时代文明人”“经典诵读”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00多万场次,让文明春风化雨浸润人心。来源:南方+
文明,是一道光,传递温暖、传播力量。从机关事业单位到“两新”组织,从国企到家庭、学校,文明如春风化雨,润泽南粤大地。近日,广东153个单位、34户家庭、48所校园成功入围新一届全国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为广东精神文明建设再添一笔亮丽成果。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近年来,广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厚植文明根基,全力绘就精神文明建设生动画卷,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深化文明单位创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明单位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支撑。广东持续深化文明单位创建,一大批文明单位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扎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文明单位勇担社会责任,扎实作为:广州海事局全力运用多维感知、高效协同的水上交通管控系统,保障广州物流链、供应链稳定;中山港海关持续制定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措施、“一码头一策”措施,提供“7×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一企一策”解决企业问题;南方电网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茂名供电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互联网业务比例达99.86%,客户办电实现“一次都不用跑”……各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凝心聚力浇灌文明之花,以有力举措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是衡量文明单位“含金量”和“可信度”的重要标尺。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道青凤社区全力推进容貌品质培育提升和微改造项目,为老城区注入新活力;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法院深化司法为民,打造“一院联各区”行政争议多元解纷模式;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茂盛社区打造集港澳服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多功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汕头市中心医院扶持基层医疗,设立“爱心慈善会”,积极开展义医义诊、健康知识宣教志愿服务活动……一人兴善,万人可激。文明单位的有力牵引,带动各界齐心协力为文明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比如,潮州市弘德寻失志愿者联合会志愿者人数从成立之初的6人发展到今天的149人,i志愿注册志愿者1049人,志愿者遍布潮州各乡镇,为开展志愿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普宁一线爱心协会成功培育1支社会组织队伍,借助慈善超市为弱势群体免费发放爱心物资。加强文明家庭建设:以“小气候” 温润“大气候”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广东持续深化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涌现出一大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文明家庭,以家庭“小气候”温润社会“大气候”。在江门公安系统,江门市公安局民警李建昀夫妻相濡以沫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2021年7月3日,李建昀在参与水上打私缉查行动中遭走私犯罪分子恶意拒捕冲撞,不幸截肢。妻子张馨心始终用乐观和坚韧鼓励丈夫,支撑他重新站起来回到工作岗位;在黄埔海关,黄妍家庭的故事传为美谈。黄妍夫妇俩长期扎根海关基层,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兢兢业业、发光发热,真正做到了在平凡岗位上为国家建设舔砖加瓦。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来自广州的黄春萍家庭是“双医”家庭,夫妇二人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志愿义诊、社区健康教育;来自肇庆的莫丽军夫妻于2010年牵头组织筹建德庆县爱心社协会,发动社会各界筹集善款1070多万元;来自湛江的林燊培夫妇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坚持年年捐款助学帮困,还把省吃俭用的钱捐给家乡修路建桥、修建篮球场……家庭成员的相亲相爱、乐于奉献来源于优良的家风传承,并持续影响一代代人。黄妍公公何志强曾是一名缉私警察,面对不法分子的威胁恐吓,他不为所惧,教育家人要“做国家忠诚的卫士”;在黄龙书夫妇言传身教下,儿子儿媳等也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爱心献血等公益活动之中。随着家庭文明建设持续深入开展,良好家风正推动良好社会风气不断形成。深化文明校园创建: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广东大中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落实到党的各项建设中;佛山大学坚持党建引领,学校党委书记及二级单位负责人带头讲授“思政第一课”……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思政课,引导学生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创立于1915年的汕头市澄海中学,成立科创实验室、美育工作室等,探索“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新路径;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中心小学构筑“走向儒雅”课程体系,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茂名市电白区第一小学构建“自我赋能、自主成长、自信争一、自觉兴华”的教育理念,并以之为内核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育人,不仅在课堂上,也在校园文化和优美环境的熏陶之中:中山市石岐体育路学校以“正心、正品、正能”命名教学楼与长廊,将“三风一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传统经典镌刻于校园醒目位置;化州市第一中学投入550万元建成陈金章美术馆、杨一清文化园、中国楹联文化公园等文化载体……良好的校园环境成为“无言之师”,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广东将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南方+记者 祁雷 汪祥波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
善如潮涌,榜样迭出。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来自广东的何镜堂、石欣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李德明、周姗、朱周胜、郭丽英、何淑娟以及龙莺女、高杰权夫妻等6人(组)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他们虽然身份、年龄、职业、经历各不相同,但都以平常心做不平凡事: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信守诺言一诺千金,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孝老爱亲不离不弃……在南粤大地激荡起崇德向善榜样力量,是广东扎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一人兴善,万人可激。广东正大力实施“礼在广东”道德培育工程,擦亮“广东好人”发布品牌,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鼓舞人,让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明之风浸润人心。乐于助人展担当,见义勇为显本色榜样是时代的最美使者,是社会的精神坐标。南粤大地,活跃着一大批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彰显社会的道德高度。韶关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组组长周姗,深耕农业领域16年,从事食用菌行业超10年。这个一心扑在农业上的“川妹子”,早已把广东当做自己“娘家”,毫无保留地为农户传授菌菇种植技术,带领大家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担任项目组组长后,周姗还积极配合政府实施良种良法推广,每月定期到不同的村、镇授课,并将制作好的菌包提供给农户,实现“集中制包、分散出菇、统一收购”,一大批农户得以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近3年来,她带动2000农户实现年增收250多万元。虽已年过七旬,肇庆市鼎湖区坑口街道万福社区居民李德明总是一副热心肠。有人亲切地叫他“德叔”,有人称他为“最美志愿者”,而他却戏称自己是鼎湖区“最缺钱”的人:面对一个个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他奔走呼号、想方设法筹措爱心资金,尽最大能力帮助他们纾难解困。李德明牵头组建了民建肇庆市鼎湖区支部志愿服务队并担任队长,个人志愿服务工作超3.2万小时。他还牵头筹措爱心善款超2000万元,开展“助你读高中,圆你大学梦”项目帮助一批困难学生走进校园,组织开展帮扶困境妇女儿童家庭、因大病致贫家庭等超5000户,受益群众超过1.5万人。还有一种爱,叫“奋不顾身”。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石欣自2003年起便义务参与山野户外遇险人员救助工作。这些年,他参与全国山野区域救援300余次,参与四川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等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工作50余次,救助危难群众千余人。在石欣带领下,深圳公益救援队已发展成为我国民间应急救援事业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国际化水平不断发展的突出代表,拥有山地、水上、地震、绳索、医疗、应急通信6个专业队,2000多名公益救援队员,具备建筑物倒塌搜救、山地搜救、水上搜救等专项救援技术能力,在应急管理、国际救援合作等方面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急专业人才。石欣还组织带领救援队开展应急救援知识普及等各类社会服务,累计开展公益服务活动万余场,公共安全知识宣导、公共安全讲座等近2000场。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申通快递公司快递员朱周胜多次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2020年9月28日,他在派件时发现一男子持刀架在一珠宝店女店员脖子上,立即冲过去与劫匪对峙。劫匪见势不妙夺路而逃,他紧追不舍最终协助警方将劫匪抓获;2022年11月29日晚,他遇到一名醉酒男子追打路人,迅速箭步上前将醉汉制伏在地,直至民警到场处置;2023年3月12日晚,珠海市香洲区一处住宅发生火灾,他和小区保安及时发现火情并将明火扑灭……朱周胜说:“我觉得能帮助别人就要尽量去帮,举手之劳却会让人很温暖。”这句朴素的话语,彰显无数南粤儿女的人性光芒,擦亮这个时代最温暖、最动人的价值底色。守信敬业传美德,孝老爱亲暖人心一盏盏明灯,汇聚成明亮光芒,照亮前行之路。有一群人用坚守诠释信仰,用爱守护家庭,用责任铸就担当,让传统美德焕发耀眼光彩。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学馆,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从惊艳世界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到极具现代岭南风貌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馆……年近九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用实际行动鲜活诠释敬业奉献的意涵,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打破了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他常说:“学无止境,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寻找各种机会去实地考察和研究建筑,这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深圳市凤凰涅槃艺术团团长郭丽英是一名乳腺癌晚期康复者,她一直记得与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丛飞的约定,克服经济、身体等重重困难建立起深圳癌症病友艺术团——凤凰涅槃艺术团,全力以赴信守诺言。从7人发展到200多人,累计公益演出400余场,郭丽英和团员把与病魔抗争的经历以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演绎,鼓舞观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当她带着患癌丈夫一起为艺术团奔波,当团员们称她为“郭妈妈”,这份跨越生死的坚守,早已超越艺术本身,成为照亮生命的精神灯塔。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以爱为底色,用坚守与担当默默诉说对家人的深情。中山市石岐街道民生社区居民龙莺女、高杰权夫妇没有想到,女儿小恩的出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小恩半岁时被确诊多重残疾,龙莺女、高杰权二人没有向命运低头,龙莺女辞掉工作、专心照顾女儿;丈夫高杰权一天打几份工,成为家庭唯一经济支柱。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女儿一天天长大,并逐渐学会说话、走路。如今,龙莺女不仅陪伴女儿继续成长,还成立了服务机构,为从特殊学校毕业的青年提供温暖“港湾”,为特殊孩子拓展精彩人生。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理事何淑娟被大家称为“地贫妈妈”,为了患有重症β型地中海贫血症的女儿,她靠打散工养活女儿,以羸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何淑娟用32年母爱打破女儿命运魔咒的同时,更用大爱照亮上千地贫家庭。为了让更多地贫患儿生存,她积极投身参与地贫防治宣传志愿服务和重症儿童大病救助,开展公益宣讲300多场,为地贫家庭筹集善款达数百万元。道德模范是奋斗的前行者、社会的引领者。他们用凡人微光汇聚成璀璨星河,引领更多人播撒爱心、传递美德,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南方+记者 姚瑶 祁雷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
初夏的南粤,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漫步在大街小巷,街道干净整洁、交通井然有序、志愿服务随处可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这是广东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有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生动侧面。文明,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近年来,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广东捧回诸多荣誉——汕头、韶关、河源、茂名、清远等5个地级市,韶关乳源、江门鹤山、湛江廉江、清远英德和佛冈等5个县(县级市)成功入围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还有124个村镇、153个单位、34户家庭、48所校园成功入围新一届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何镜堂、石欣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另有6人(组)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些荣誉,既是广东奋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结出的最新成果,也必将在未来浇灌出更多文明之花,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助力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文明花开,幸福满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反复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强调要“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广东牢记嘱托,加快推进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质增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创新实施文明培育,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大力选树宣传道德模范、南粤楷模、广东好人、新时代好少年、文明家庭等,让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明之风在南粤大地蔚然成风。以移风易俗推动文明理念浸润民心,“讲心不讲金”“有喜事来种树”“红事一碗茶、白事一碗粥”等理念成为社会“新风尚”。——创新实施文明实践,文化供给不断加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主阵地文化服务功能,持续深化文明单位、重点马院、文艺院团等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打造文明实践带、文明实践综合体、文明实践街区,开办广东文明(青年)夜校,推动实现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浸润”。——创新实施文明创建,创建工作利民惠民。牢牢把握精神文明创建的群众性本质和要求,始终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大力改进创新创建工作,积极探索数智赋能,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进阶,让创建工作更加利民惠民、常态长效。共赴“文明之约”,塑造文明之城。广东各地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不断做大“文明增量”。汕头在全省首创长者呼援公益项目“汕头呼援通”,将为民爱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韶关不断擦亮“善美韶关”品牌,“善美圈”“河小青”等文明实践特色品牌深入人心;河源打造“榕树下”“公园里”等百姓宣讲品牌,让群众共建共享文明成果;茂名大力挖掘“好心文化”这一文化根脉,把弘扬“好心文化”、打造“好心茂名”城市品牌作为深化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抓手;清远结合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亲子经典诵读、家风家训故事分享等活动,让文明家风在活动中传承。创建助力“百千万”壮大精神文明建设“主力军”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推进城乡文明不是政府的“独角戏”,是广大群众的“大合唱”。广东通过机制创新与实践引导,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点燃干事创业热情。走进江门开平市塘口镇的塘口墟,极具文艺气息的先锋书店就隐藏于“天下粮仓”里,书店四周分布着文旅创业孵化基地、研学空间等建筑。正是年轻人与乡村的重新对话,让原本只剩9户人家的塘口旧墟,发展成聚集了2000多名各类人群入住、充满烟火气的墟镇,成为数字游民、游客争相聚集的文化地标。而在汕头,超过1300名乡土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及有一技之长的热心群众成为“文明播种人”队伍成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广东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突出作用于人,深入开展创建助力“百千万”系列活动,系统推进“思想铸魂、新人培育、移风易俗、家风家教、基层治理、美丽乡村、文化润心、文旅兴农、能人培育、科教助农”文明乡风“十大行动”,推动岭南乡村由表及里全面跃升,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动力,也催生出一批群众自发参与的文明实践样本。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有400多棵百年以上的荔枝、龙眼、芒果树,村民主动植绿护绿,还在房前屋后建设小绿地、小花园、小菜园,片片新绿传递文明气象。江门鹤山市将“祠堂+文化”融合起来,将宗族祠堂转化为村史展览馆、道德讲堂,村民自发组建宣讲队。还有乡贤牵头成立志愿服务队,村民自发组建广场舞队、村史编写组,将文明新风编入村规、写入村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是传播文明、践行文明的重要组织形式。广东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基层群众特别是更多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和服务组织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推动形成全民文明实践的良好局面。在全省大中专学生暑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省内100余所高校、1万多支队伍、超20万名青年学生奔赴基层一线,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3万多场次,以自身行动影响带动身边群众。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开设瑶绣志愿服务培训班,带动超千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每隔一段时间,广州增城区派潭镇就会举办“一粥一乐”老人关爱志愿活动,自发参与的爱心人士为老人端来热气腾腾的粥,还组织丰富多彩的公益表演。文明之风吹拂下,广大群众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精神风貌发生深层次转变,南粤大地掀起“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精神文明建设热潮,文明新风从“塑形”向“铸魂”,焕发勃勃生机。共享文明成果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广东从群众最关心的身边事做起,不断提升治理精度,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成色”更足。——升级城乡面貌,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广东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等为抓手,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迭代升级。尤其在广大乡村,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等如火如荼,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在揭阳普宁市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村民对雨污分流、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农贸市场改建等工程交口称赞,感叹“村容村貌变化太大了”。——盘活潜力资源,解锁创新发展新密码。广东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产业不断升级,村民们精神更富了,腰包更鼓了。比如,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围绕特色农产品黑皮冬瓜打造科学种植、农业旅游、休闲度假、特色美食的全产业链。肇庆市高要区新桥镇长湖村是远近闻名的“洋篮之乡”,当地成立洋篮编织专业合作社,还打造非遗传承大师工作室、创客工作室等,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以厂带户、创新驱动、产学研游购”的发展路子。——凝聚社会力量,涵养精神文明新风尚。依托全省2.8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的创新理论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群众在家门口也能享受“文化大餐”,在文明新风浸润中,群众自觉将文明融入生活各方面,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新风尚正在成为“新潮流”。“大家能来参加婚礼,就是给我们的大礼了,送的红包我们折个角就退回去,心意领了!”在佛山顺德,结婚礼包折角退回,重意不重礼成了新时尚。在湛江,村民们更加乐意参与到乡村治理之中,在村头的小卖部,一壶清茶,几条板凳,大家面对面谈心,有意见直接提,有困难直接说,小小“铺仔”成了村里的“议事大厅”。文明新风,润物无声。从繁华都市到广袤乡村,广东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画笔,在南粤大地绘制出一幅“百姓富、生态美、乡风淳”的绚丽画卷。 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上,广东将继续书写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答卷,让文明之花结出更加丰硕的发展成果。南方+记者 祁雷 姚瑶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丰富活动照亮广袤乡村、充盈“精神粮仓”,移风易俗新风尚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乡村“美丽资源”不断唤醒,文旅融合奏响富民乐章……文明植阡陌,新风润乡野,广东2.65万个行政村(社区)正在经历一场文明乡风建设的深刻蝶变。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锚定“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突出作用于人,建立完善“11234”文明乡风建设体系,扎实开展思想铸魂、新人培育、移风易俗、家风家教、基层治理、美丽乡村、文化润心、文旅兴农、能人培养、科教助农“十大行动”,推动岭南乡村由表及里、塑形铸魂的全面跃升,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涵养刚健朴实文化,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动力。●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关喜如意 祁雷筑牢服务基底搭好“大平台”供给“好内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广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建设文明实践阵地、扩充乡村文化空间等“硬阵地”,精准提供基层宣讲、文明实践活动等“软服务”,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乡风建设就延伸到哪里”。积极发挥全省2.8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功能作用,广东近年来先后打造文明实践带、文明实践综合体、文明实践街区15个,建成湛江“咱家铺仔”、河源“东江小寨”等特色阵地2.4万个。21个地级以上市均建设岭南书院,牵头带动5000家新华“悦读空间”、各类图书馆、书房、书吧等阅读资源,构建起“书院+书房+书吧”城乡阅读新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文化空间“靓”起来,乡村文化“活”起来。广袤田畴间,“百千万工程”宣讲团、好人宣讲团、青年宣讲团等2000余支宣讲队伍覆盖全省,形成“思政教师+理论骨干+百姓名嘴”的宣讲矩阵;茂名荔枝树下,办了1300余场培训活动的“柏桥讲堂”持续火热开课,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乡村振兴、荔枝文化、农房管控等内容融合起来;全省“党史小屋”“肇城宣理”等20余个基层宣讲品牌,开展2万多场次宣讲活动,覆盖8000多万人次……广东各地还结合实际,文明实践阵地与党政机关、文艺院团、国有企业“牵手”,打造“一村一史”“一村一歌”“一村一舞”“一村一赛”等乡土特色文化品牌,举办“我们的节日”“讲村史、展村史、传村史”系列主题活动,开展客家山歌、醒狮、英歌舞、龙舟赛等特色民俗活动10万多场次,创新开展乡村歌手大赛、“村超”“村BA”等高品质文体赛事,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家庭关系紧张,如何和子女良好沟通?”“工作久坐伤腰,如何更好塑形强体?”“手机功能强大,怎样用手机拍出好照片?”……各地文明夜校根据群众诉求,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课程”,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高群众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各地还结合资源禀赋、百姓生产生活等实际,创新推出文明实践夜间模式、假期模式、共享模式、快闪模式,打造理论夜校、夜间自习室、24小时“幸福书吧”等特色品牌,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优质文化供给模式。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广东主动作为,在润物细无声中培育文明乡风助力“百千万工程”,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世界越发充实、内生动力更加澎湃。激活内生动能既是“受益者”更是“建设者”人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实现文明乡风靠的是广大农民。在广东各地,当搭建的平台、供给的内容与群众精神需求同频共振,一场“从受益者到参与者、建设者”的角色蝶变正悄然发生。“别忘了,形体步态公益课每周四晚开课!”“听说了吗,鹤山市南国粤剧团的专业演员要在咱们家门口连着表演4天。”3月至今,江门“文明yeah(夜)集”活动已办了200余场,一批有情怀、有担当、懂专业的群众自愿加入,成为文明实践“合伙人”,夜集活动得到进一步丰富。在惠州,清晨总有一群特殊跑者,身着马甲,手持长夹、腰系环保袋,在慢跑中不时俯身捡拾垃圾,既环保又健康,“捡”出文明,“跑”出风尚。捡跑志愿者魏凤琴说:“目标是跑过的地方都是干净的!”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来,并在推进移风易俗中担当传播者、践行者。清明祭扫时,佛山市顺德区的曾女士跟往年一样,在义卖点购买鲜花献给自己的亲人。“祭扫方式不管怎么变,对故去亲人的感情不会变,鲜花祭扫更环保。”鲜花追思、“云祭扫”等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支持响应。今年蛇年春节期间广东小额红包、开门利是火爆出圈,不少年轻人和“新广东人”主动在社交媒体等网络渠道点赞广东“讲心不讲金”的好做法,引得全国网友们纷纷留言:“向广东学习,红包图个好意头,拒绝比阔!”文明餐桌反对铺张浪费,“道德红黑榜+文明积分制”激励家家参与、户户争先,更有乡贤牵头成立志愿服务队,村民自发组建广场舞队、村史编写组,将文明新风编入村规、写入村歌……文明新风吹拂下,广大群众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精神风貌深层次转变,自发的行动点点星火汇聚成炬,推动一大批农村道德典型涌现。去年以来,广东共推选乡村地区身边好人近90人,各地建设好人馆、乡贤馆、道德长廊、名人文化公园,崇德向善氛围愈发浓厚,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的正面效应,让文明乡风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愿意干”的自觉追求,成为有效支撑“百千万工程”实施的精神动力。盘活乡村资源实现“富脑袋”又“富口袋”文明乡风赋能“百千万工程”。这场聚焦“人心”的变革,正重塑岭南乡村的价值坐标与发展图景,春风化雨、成风化俗,不断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更由此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硬实力”。一方面,广东各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村风貌,乡村增颜提质、升级焕新;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成了发展“硬支撑”,通过盘活资源、村民在家门口端起“文化碗”、吃上“旅游饭”,可喜的变化不断发生——汕尾创新实施“强村公司+乡村工匠”模式,组织“乡村工匠”就近参与农房“微改造”,谢俊彬是海丰县梅陇镇谢厝乡人,他和其他8000多名有手艺的村民一样,用自己的技能保护传统乡村民居。在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礼坑村,干净整洁的道路贯穿村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草木葱茏,村民的房前屋后,绿植、果树、花木编织起崭新的“绿装”,一个个美丽庭院令人赏心悦目。以村庄清洁行动提升生态品质、以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展现乡村魅力,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广东各地生活垃圾清理、生活污水治理、“三清三拆”等工作深入推进,创建近12万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农房设计更有讲究,充分体现岭南文化内涵和美学追求,升级约23万户岭南特色新农房、1.4万户绿色农房,带动乡村实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乡村环境更好了,发展底气更足了:从“空心村”到“壁画村”,惠州博罗县罗阳街道观背村上演了一出“乡村变形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不足3万元,增长到目前的70多万元;有着700年历史的广州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探索“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打造艺术文化中心、民宿、市集商铺等设施,带动“新农人”就业创业……以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推动产业升级,是“百千万工程”中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如今,全省各地乡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历史文化、红色遗址等文旅新业态,重点打造了首批10个特色镇,培育5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59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0个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同时还精心设计136条文化文物游径,推出约百条四季自驾旅游线路。文明乡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上,广东正以岭南文明乡风“十大行动”为抓手,书写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美美与共的时代答卷。当文明之风拂过村巷田埂、浸润千家万户,南粤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更有温度、更具质感、更富活力。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祠堂里的“音乐党课”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云祭扫”服务平台推动传统孝道焕发新意,23万户农房改造重塑岭南乡村风貌……行走在南粤大地,文明新风吹拂乡野。近年来,广东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抓手,从改善人居环境到培育文明风尚,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全省建成2.8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超3000家长者饭堂托起幸福“食”光,136条文化文物游径、39条美食旅游精品线路、20条红色及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带火乡村旅游。文明新风的种子在这片热土上向阳生长,一幅既有现代文明、又留得住乡愁的南粤乡村新图景渐次展开。关键帧一:理论扎根宣讲矩阵让创新理论润心田党史金句传诵、现场拉歌比拼、全体合唱、党史故事讲解……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党课在新会人民会堂举行,现场气氛热烈,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音乐党课是江门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精心培育、大胆创新的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宣教品牌,也是江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生动实践。它打破了“一人讲、大家听”的传统模式,使党员群众在充满侨味和趣味的课堂中,学习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聚焦农村所需、百姓所盼、群众所惑,广东着眼增强基层宣讲的感染力吸引力,不断创新形式和拓展载体,持续培育和擦亮江门“音乐党课”、肇庆“肇城宣理”等20余个基层宣讲品牌。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跟进到哪里。近年来,广东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力度,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为重点,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深入一线、扎根基层的优势,有效探索打通基层宣讲“最后一米”路径,先后开展宣讲活动2万多场次,惠及群众8000多万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来自各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宣讲员从一线取材,用生动有趣的话语讲述“热气腾腾”的故事……广东坚持开展宣讲与培育宣讲骨干相结合,通过各地高校马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共组建“百千万工程”宣讲团、好人宣讲团、青年宣讲团等2000余支,形成了“思政教师+理论骨干+百姓名嘴”的宣讲矩阵,农村宣讲队伍进一步壮大、覆盖到基层一线。关键帧二:新风解码移风易俗推动文明乡风沁民心一纸婚书,喜结良缘;两情相悦,共赴白首。在亲友和街坊的见证与祝福中,新人们身着传统中式婚服,齐聚荔湾湖公园,行“却扇礼”“三拜礼”“结发礼”“合卺礼”等仪式,许下爱的誓言。广东深入推进婚俗改革,加强全国和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大力推广新式婚礼,组织简约而富有仪式感的集体婚礼、音乐婚礼等。像广州实施“12345”婚俗改革五大工程,创新推出“花城有囍”和“花城有爱”两大品牌,提供整合式、一体化婚俗服务,实现婚俗改革和“甜蜜经济”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中午时分,惠州市惠城区惠民九如康养中心长者饭堂热闹起来,老人们陆续拎着保温袋、拿着饭盒来到他们的“老地方”。猪肉炒豆角、胡萝卜炖鸭、蒸水蛋、菜心……饭菜的香味弥漫在宽敞的大厅中。惠民九如康养中心长者饭堂是广东各地推动长者饭堂建设的缩影。广东大力营造孝亲敬老的社会氛围,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敬老月”、“九九重阳”全民健身等活动,全省建成长者饭堂超3000家。此外,广东制定实施《推动殡葬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树立文明新风十项工作举措》,全面施行免费殡葬7项基本服务,大力推行海葬、树葬等生态安葬,节地生态安葬率超63%。推出“云祭扫”服务,群众可通过线上献花、寄语等方式缅怀逝者。以时代新风淳化文明乡风,广东大力倡导“重意不重礼”“讲心不讲金”的优良传统,蛇年春节期间推动小额红包、开门利是等习俗融入各类春节主题文化活动,策划推出相关短视频、评论、网络话题等报道2000余篇,网络总浏览量近1亿,广东“过年红包图个好意头,拒绝比阔!”等风靡全省、扩散全国,“讲心不讲金”文明风尚蔚然成风。同时,广东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推广茂名“有喜事来种树”、汕尾“红事一碗茶、白事一碗粥”等新理念,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现代文明方式庆贺喜事、践行文明。关键帧三:生态画笔4.95万个“绿岛”串起乡村风景线干净整洁的街道村路、别具风情的农房、山清水秀的田园景色……走在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街道,浓浓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永和街换了新模样,家乡越来越美了。”在永和镇开了几十年早餐店的邓老板直呼。广东狠抓生活垃圾清理、农村改厕提升、生活污水治理、“三线”整治,以“清洁乡村、净美家园”为主题,广泛宣传村庄清洁行动成果,全省创建美丽宜居自然村近12万个。为了让乡村有景观有韵味、有颜值有气质,广东各地聚焦文化传承,强化农房设计指导,在乡村景观设计、风貌塑造中充分体现岭南文化内涵和美学追求,出台《岭南新风貌·广东省农房设计方案图集》,建立驻镇(村)设计师制度和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基地,完成农房风貌品质提升约23万户。广州迳下村化身科创绿美“黄埔样板”,推窗见绿取代往昔荒芜;茂名沙垌村巧融生态文化,绿美庭院错落有致;韶关市武江区山蕉村充分利用空地见缝插绿……广东聚焦生态文明,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结合“三清三拆”工作,扩展利用空间开展植绿增绿,累计建设绿美生态小板块4.95万余个;推进装配式农房、光伏农房建设,2023年至今全省共建设改造绿色农房约1.4万户。关键帧四:活化阵地打造文化空间激活乡愁基因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一壶清茶,几条板凳,面对面,谈谈心……在湛江市坡头区一间小小“铺仔”里,村民们围绕村里公共环境、惠民工程、村民自治及近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里不仅蕴藏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情味,也满载着浓厚的乡味乡愁。近年来,坡头区充分利用散落在村里的“铺仔”,统一风格、升级打造“咱村铺仔”乡村治理平台,赋予“铺仔”政策宣讲、村民议事、文化休闲、暖心服务、文明积分超市等功能,强化了乡村内部治理,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传统“铺仔”焕发现代治理生机。广东积极发挥全省2.8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功能作用,先后打造文明实践带、文明实践综合体、文明实践街区15个,建成湛江“咱家铺仔”、河源“东江小寨”等特色阵地2.4万个。惠州博罗成立全省首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合会,有效调动社会力量、资金等参与文明实践。广东地域广阔,广府、潮汕、客家等文化在这里交汇,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为不断优化文化供给,广东实施党政机关、文艺院团、国有企业与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共建,广泛开展“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文化进万家”“全民阅读”等文化艺术普及活动,组织举办“岭南文脉·薪火相传”“道德春联进万家”“艺美课堂”“乡村歌手大赛”“经典诵读”等品牌活动,开展客家山歌、醒狮、英歌舞、龙舟赛等特色民俗活动10万多场次。如今,21个地级以上市岭南书院建设已经实现全覆盖,广东以岭南书院为引领,以5000家新华“悦读空间”等各类共享新型文化空间为带动,整合图书馆、书房、书吧等阅读资源,初步构建起“书院+书房+书吧”城乡阅读新模式,打通书香社会、书香乡村运作肌体和血脉。关键帧五:活力焕新136条游径解锁文旅方程式入夜,东莞市虎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热闹非凡。一堂摄影大师课、一场“国潮”走秀和歌唱表演、一个丰富多彩的“文明夜市”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逛了一圈,拿到不少纪念品,收获颇丰!”从广州来东莞旅游的陈先生欣喜地表示。文旅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广东突出文旅融合,以产业兴旺提振文明乡风,实施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进一步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兴旺发展。此前,广东出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建设指引(试行)》,重点打造首批10个特色镇实现以点带面,培育5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59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0个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文旅品牌塑造与传播是吸引流量与关注度、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广东推动各地打造具有岭南特色和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品牌,精心设计了136条文化文物游径、39条美食旅游精品线路、20条红色及非遗旅游精品线路,支持80个村获评A级旅游景区,持续推动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广东推动发展乡村旅游+历史文化、红色遗址、研学体验等文旅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乡村自驾游,推出约百条四季自驾旅游线路;出台促进乡村酒店(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全省乡村酒店和乡村民宿等级评定划分标准,全省民宿经营主体数量持续增长。关键帧六:榜样辐射文明之花绽放岭南乡土“这是蔡结容,31年‘无人收银’的早餐店老板;这是许世彬,被称为‘献血状元’;这是莫才好,长者随叫随到的‘好女儿’……”走进佛山好人馆内,许多游客驻足了解佛山好人的故事。一人兴善,万人可激。广东实施“礼在广东”道德培育工程,深化农村道德典型选树,擦亮“广东好人”发布品牌,去年以来共推选乡村地区身边好人89人,推动各地建设好人馆、乡贤馆、道德长廊、名人文化公园,开展慰问困难身边好人活动18次,崇德向善氛围愈发浓厚。选树典型更要彰显典型榜样的力量,广东高规格举办“榜样的力量·做新时代文明人”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好人盛典、2024年“广东好人”发布暨文明实践成果汇报和“微文明之星”致敬礼活动,创新全媒体好人故事宣发、传播及话题设置模式,各级媒体网络平台总触达量超1亿人次,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在中国第一座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穿越时光之门,近距离触摸城市发展的脉搏;在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化身小检测员,零距离探寻“舌尖上的安全”……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深圳以“行走的思政课”为教学方式,通过“展—研—教—学—创”模式延伸实践触角,组织青少年走出学校,多元的地方文化、火热的生产一线成为未成年人的学习新空间、成长新天地、实践新平台,也成为深圳青少年思政教育的“行动密码”。广东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好医生”、“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评议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润校园 助力‘百千万’”活动,“岭南童谣”、深圳“行走的思政课”、汕头“同在阳光下”、韶关翁源“岭南乡村少年诗歌大会”等一批德育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为全方位多角度讲好新时代文明乡风故事,广东用好《文明与法》《文明观察》《新时代文明实践巡礼》等专栏,上线“广东民声热线”直播访谈节目(移风易俗专题),在广州珠村、佛山祖庙分别举办“情满七夕 德润天河”“欢乐中国年”等“我们的节日”全国主题示范活动。以文化之“魂”塑形,以文明之“治”赋能。现如今,广东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推动全省乡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移风易俗蔚然成风,探索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让党的创新理论春风化雨,让乡村文化生生不息。南方+记者 马瑞婕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强调“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精神文明的滋养,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准,也在文明素养、精神面貌。李培生,在黄山峭壁从事清洁卫生工作,20多年的时间里累计攀爬近1800公里,无愧“中国好人”荣誉称号;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一边是2500多年的古老街巷,一边是瞄准科技前沿的现代企业,织就人文与经济“双面绣”;《哪吒2》刷新国产电影票房纪录,《黑神话:悟空》展开东方叙事,《新龙门客栈》再现越剧风采,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认同感与日俱增。新时代以来,我们不仅在物质富足上跨越式发展,在精神富有上也大踏步向前。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道德模范不断涌现,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持续激发,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充分彰显,亿万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我们要准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筑文化根基,以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固本培元,在凝心铸魂中激荡新气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向上向善,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新风尚。推行“半价菜”“小份菜”,深化“光盘行动”,节约新“食尚”已经深入人心;从操办规模到宴席标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逐渐被更多人接受……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就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中下功夫,塑造新时代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承赓续,在文化供给中展现新作为。今天,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人头攒动,非遗市集、文化街区等红红火火,村超、村BA等体育活动备受欢迎,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传承的是文明,大写的是精神。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我们不仅可以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将建设一个更加富强的国家、铸就一个愈加刚强的民族。
今年,广东荔枝迎来大丰收。刚刚这个收获季,茂名高州市根子镇各个荔枝快递揽收点,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阿婆,你寄往哪里?我帮你填写地址。”“阿叔,你寄的是白糖罂荔枝,成熟度太高,不建议邮寄到那么远”……根子镇顺丰速运临时党支部便民服务点,党员快递员刘锋正在耐心地向来寄件的顾客解释。在荔枝主产区设立临时党支部,党员带头组建“荔链快送”专班,“鲜”行守护荔乡甜蜜。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落地呈现,文明乡风和产业振兴奏成融合发展的“协奏曲”。1.9万多支基层宣讲队伍、20余个基层宣讲品牌遍布城乡,2024年开展13万余场基层宣讲活动;刘名芳、钟威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大战大考中不断涌现,鼓舞人心;5市5县近期成功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广东正以党建引领、典型示范、机制融合,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党建引领筑牢干事创业信仰根基刘锋是有着5年送快递经验的党员,对荔枝寄递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寄到哪里需要多长时间,什么品种处于什么成熟阶段,能保存多久,他都会给来寄送的顾客最合适的建议。今年5月,刘锋所在的这个快递揽收点挂上了“临时党支部”的牌子,不仅在便民服务、品质把控、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成为传播党的理论政策、市场信息等的重要阵地,助力提升荔农的文明素养、发展信心和专业技能。在茂名,除了党员服务队,还有“柏桥讲堂”“理响荔乡”“信宜红话筒”“橘理飘香”等宣讲队伍深入基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广东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加强理论学习、阵地覆盖、人才培育体系建设,鼓足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通过百姓视角、百姓语言、百姓情怀,架起科学理论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广东创新阵地覆盖体系建设,围绕建强主阵地、用活新空间、拓展新载体精准发力。目前,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全覆盖;利用大榕树下、街角公园、微信群等线上线下渠道搭建群众“家门口”的课堂;依托各级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推进理论资源在“云端”绽放真理光芒……“大宣讲”矩阵日益完善,理论宣讲更“接地气”“聚人气”。典型示范激发昂扬向上精神力量韶关的镇干部钟威路见车祸,不顾爆燃危险冒火冲锋,用力拽开扭曲的车门,在烈焰中拖出昏迷司机;茂名的村干部刘名芳提前预警山体滑坡重大风险,与村镇干部冒着大雨,通过敲铜锣、逐户敲门等方式安全转移57名村民……这是不久前发生在南粤大地的感人故事。无数网友动容,点赞广东人:“好劲!”钟威、刘名芳的“最美逆行”,是广东全面涵养社会新风正气、激发昂扬向上精神力量的生动写照。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广东突出“作用于人”,进一步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人兴善,万人可激。孝老爱亲的黄善古,为孩子寻医问药7年,照顾4位老人14年;助人为乐的蓝玉娜因车祸致残,创办文化传媒公司后不忘“轮友”,聘用10名残疾人;云浮人区南照从18岁开始成为护林员,到今年整整50年……广东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南粤楷模、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广泛开展“文明与法”“礼在广东”等主题实践活动,把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点点星辉,集火成炬。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明之风浸润人心,成为亿万南粤儿女的精神底色。截至今年6月,广东共有13名全国道德模范、60名省道德模范,9名时代楷模、45名南粤楷模,605名中国好人、2155名广东好人,9名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机制赋能精神文明建设纵深推进没有烧烤肉香,只有养生茶香,没有购物砍价,只有把脉问诊。今年6月,家住江门恩平的吴女士体验了一把“养生夜市”。在夜晚遛弯的同时,顺道了解养生知识,她惊喜地发现,原来养生茶可以这么好喝,把脉问诊也可以这么方便。这场夜市,是江门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义务夜帮忙”的活动之一,便民利民是其突出特点。如何才能把开放的时间、体验的方式做到最佳最优,真正便民利民?江门创新实践,整合政府、市场、社群、大众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群众需求,让文明实践在城乡基层进一步活跃起来。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力量参与。广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力量资源投入,让文明之树根深叶茂,让文明之花开遍岭南——汕头创办长者呼援公益项目“汕头呼援通”,将为民爱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清远结合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亲子经典诵读、家风家训故事分享等活动;汕尾创新实施“强村公司+乡村工匠”模式,组织有手艺的乡村工匠就近参与农房微改造;揭阳普宁通过“公益捡跑”串联古驿道保护,让千年驿道成为“文明打卡地”;韶关仁化县董塘镇高莲村推行“睦邻制”“美丽庭院+”“积分制”,村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氛围浓厚;“有喜事来种树”“讲心不讲金”“红事一碗茶、白事一碗粥”等理念在各地蔚然成风,成为社会新风尚……广东既抓好和美乡村建设,又抓好文明乡风培育,让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日益提升、精神世界越发充实、内生动力更加澎湃。从南岭山脚到南海之滨,从雷州半岛到潮汕大地,精神文明建设纵深推进,为城乡“双向奔赴”注入不竭精神动能。近年来,广东通过机制创新与实践引导,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东莞探索“融生善治共同体”治理模式,让文化滋养生活、赋能产业,绘就“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新画卷;清远连南瑶寨村民自发将移风易俗内容融入民歌;云浮市和谐爱心慈善会组织志愿者免费帮助困难长者进行居家安全微改造,以“小工程”换来“大便利”;在全省大中专学生暑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省内100余所高校、1万多支队伍、超20万名青年学生奔赴基层一线,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3万多场次……宣传引导,使正能量“声入人心”。广东通过“大屏小屏联动、线上线下共振”的宣传矩阵,立体展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全省每年开展“我们的节日”“做新时代文明人”“经典诵读”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00多万场次,让文明春风化雨浸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