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6月27日电 题:把握新机遇 开启新征程——香港聚焦发展开新篇 新华社记者 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回归祖国25年来,香港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并向世界证明,“一国两制”是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香港金紫荆广场(2022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吴晓初摄 二十五载,一份亮眼成绩单 “25年来,尽管经历了许多风雨挑战,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习近平主席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李家超时强调。 经济表现是重要衡量指标——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1.37万亿港元增长到2021年的2.86万亿港元;人均GDP(以名义计算)从回归前的19.2万港元,增至2021年的38.71万港元;财政储备从1997至1998财年的4575亿港元增长到2021至2022财年的9572亿港元。 香港人对发展更有着切身感受。 张天生是香港第一代经纪人,1958年入行,见证了香港股市从诞生到壮大的全过程。 “入行时,根本没想过香港股市可以发展到如此规模。”他说。 数据显示,香港现货股票市场总市值由2000年底的4.86万亿港元,升至2022年6月17日的37.60万亿港元。香港交易所的收入过去20年上升九倍。 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持续巩固的同时,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以及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新定位明确,香港正更好、更快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美国人詹姆斯·汤普森1978年把自己的企业总部从日本迁到香港。他说,从未有过离开这里的念头。“香港回归25年来,我们的生意越做越大,经营能力也在多方面得到提高。” 香港市民的福祉也在不断改善。为让更多居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特区政府长期致力于建立关爱社会,照顾弱势社群,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据统计,本届特区政府用于社会福利的经常开支从2017至2018年度的653亿港元,大幅上升至2021至2022年度的1057亿港元,成为开支最庞大的政策范畴。 2003年,香港市民张先生申请到了一间公屋。这个位于九龙宝达邨达佳楼的居所干净整洁,面积不大但被设计成三房一厅一厨一卫,足够他们一家居住。 住房是香港社会的痛点之一,各界期望新一届特区政府能够用实际行动为民解忧。 “我们要做好工作,让香港市民能够实实在在感觉到发展带来的好处,提升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说。 香港维多利亚港建筑(2022年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发展格局再突破 5年前,香港青年颜耀辉放弃精算师的稳定职业,与伙伴投身科技创业浪潮,成立保险科技公司Bowtie(保泰)。2018年底,该公司获得香港首个虚拟保险牌照,成为香港保险界的科技转型探路者。 “作为传统行业的保险业如今已逐渐与科技脱节。我们希望利用科技重新建立一家保险公司。”颜耀辉说。这家被业界视为香港本地下一批“独角兽”的企业,其孕育者正是香港最具规模的数码创新社群之一——数码港。 面对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单一、空间布局狭小等问题,香港特区政府主动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从提出发展科技资讯项目的数码港,到建成拥有较完善创科生态圈的科学园,再到成立专门支持创科发展的政府部门……发展创科产业正成为香港推动经济多元化的主要发力点。 过去5年,特区政府投入超过1500亿港元支持创科发展,香港整体创科生态日趋活跃。其中,初创企业从2015年约1500家增至2021年约4000家,有10多家“独角兽”企业诞生。 “怎样能做到不用为病人开刀,也能得到治疗方案?”在香港科学园的“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香港中文大学医疗机械人创新技术中心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落地应用,为香港创科发展作贡献。 这个旨在使香港发展成为环球科研合作中心的平台,由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立研发实验室,进行科研合作,已有近30所研发实验室获选进驻。 “‘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要将香港的科研带到世界舞台,也将世界知名的院校带到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岑美霞说。 文化产业也为香港迈向多元经济增添新动力。集世界级文化、艺术展示及市民娱乐、消费为一体的西九文化区,2013年破土动工。目前,戏曲中心、当代国际视觉文化博物馆M+等多个场所已建成运营。颇受期待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也将于今年7月正式向公众开放。 港珠澳大桥(2020年9月12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融入国家发展实现更大作为 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永远荣誉主席刘达邦的公司从事建筑原材料贸易,几年前已计划在东盟国家新增生产线,但因疫情暂时搁置。 “在东盟国家设厂有点像‘单打独斗’,当地政府很难就个别厂房提供很多优惠政策。希望在签署备忘录后,港企能获得更多利好。”他说。 刘达邦所说的备忘录,指的是商务部与香港特区政府2021年签署的《关于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旨在推动香港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不止“一带一路”建设,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香港正迎来新一轮历史发展机遇。 “十四五”规划纲要为香港确立了新的发展定位;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架设了广阔平台;“跨境理财通”、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香港的金融、服务与创科行业创造了新发展机遇……在国家强有力支持下,香港未来发展空间不可限量。 2019年初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2021年9月,第三跑道铺设工程举行竣工典礼。中央支持香港机场建设第三跑道,旨在支持香港巩固国际航空交通枢纽地位,保持和提升整体竞争力。 香港国际机场运营初期年客运量约2800万,经过20多年发展,疫情前最高年客运量达到约7500万,是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是国家和香港的发展带动了香港国际机场的发展。”香港机管局行政总裁林天福表示,有国家的支持,加上香港自身的优势,香港航空业会在疫情之后逐步复苏,他对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充满信心。 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香港发展开拓无限可能。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央更加重视香港的特殊优势和独特作用,一系列战略规划中都有“香港角色”,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接口”不断增多,祖国内地成为香港同胞事业发展的更广阔舞台。 2016年,85后创客林恒一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设立子公司,从此开启了繁忙充实的“双城生活”。 “几年来我们的研发经验、人脉、销售市场都大大拓展,创业成果非常好,带动整个香港公司的营业额增长了好几倍。”林恒一感叹,应把在香港做得不错的产业及成果带到内地市场,加以拓展和辐射。 他说:“香港可以更加明确自身定位,发挥所长,并与其他城市互动起来。” “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给香港各行各业带来的机遇是叠加的。香港和内地未来的合作不仅限于传统制造业、贸易等,还包括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说,香港要继续发挥“一国两制”下“超级联系人”的作用,既为国家作出贡献,自身也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起点,新机遇,新希望。香港这颗“东方之珠”将开启又一段崭新征程。(记者刘明洋、牛琪、刘欢、查文晔)来源:新华网融媒体编辑:谢胜强责编:施显彪审核:吕小兰
6月28日下午,“广州欢迎您”2022夏季文化旅游推介会在湛江举行,会上启动了2022广州文化旅游(湛江)夏季宣传推广周,邀请湛江市民游客今夏走进广州、读懂广州、爱上广州。推介会上,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整合发布了“百花深处,乐一夏”“‘艺’‘展’风采,品一夏”“潮玩打卡,嗨一夏”“食在广州,鲜一夏”四大主题玩转夏日广州秘籍,并为湛江旅游市场精心准备了丰美的“花城全席”,涵盖演出剧目、文博展览、国潮非遗、文旅节庆等等,活动现场还有广彩、广绣、粤剧、醒狮等非遗元素;广式凉茶、广式点心、华洋汽水等广式特色美食让与会嘉宾大饱口福。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第一视线》记者:李思宇 陈加嘉通讯员:黄海 康豪乾融媒体编辑:刘智健责编:施显彪审核:吕小兰
6月24日上午,湛江海事局与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继续深化各项合作,共同推进“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湛江港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合力打造招商南方散货母港,助推湛江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据了解,按照“资源互享、信息互通、管理互鉴、人才互动、优势互补”的原则,湛江海事局将发挥自身优势,在提升港口水域本质安全水平、提高港口通航能力、建立海上应急协同机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努力打造政企合作典范,开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局面。其中,构建大宗商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体系、打造招商南方散货母港和区域集装箱枢纽港、提升湛江港40万吨级航道船舶通航效率、创新船舶智能化数字化管理等具体合作内容颇为“亮眼”。湛江海事局表示,服务港航经济发展是海事主管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海事部门将大力支持湛江港重点项目建设和港区能力升级,保障东海岛港区杂货码头、宝满港区集装箱码头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提升航道通航能力开展合作攻关,通过科技手段,完善航道水深监测机制,加强航道通航条件的监控及船舶进出港管理,优化港口通航环境,维护航道安全高效运行,保障船舶航行安全,为全市港航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据了解,湛江港集团作为湛江最大的公共码头运营商,现有生产性泊位36个,其中40万吨级散货码头1个,30万吨级油码头2个,25万吨级铁矿石码头1个,15万吨级煤炭码头1个和1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2个,年通过能力达1.01亿吨。(通讯员:刘毓林 李焰)来源:湛江海事局融媒体编辑:刘智健责编:施显彪审核:吕小兰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第一视线》融媒体编辑:刘智健责编:施显彪审核:吕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