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辟 谣这些“人民大会堂”门票是假的,不要买!详情:近日,有网民举报,一些网络平台存在违规使用人民大会堂建筑图片标识和名称的现象,不法分子非法售卖、倒卖人民大会堂参观门票,引流牟利、误导游客:有的仿冒人民大会堂账号,有的将门票价格抬高数倍进行兜售,还有的收取费用后无法提供有效门票,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正常参观秩序,给人民大会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人民大会堂参观实行网上实名预约购票方式,门票预约服务仅通过官方微信小程序“人民大会堂参观预约”统一提供,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代理门票业务。请广大游客通过官方正规渠道预约、订票,切勿轻信非官方途径的门票售卖信息。(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谣 言四川泸定桥发生塌方?真相:近日,一则“泸定桥发生塌方”的信息在某短视频平台传播,引发关注。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公安局调查,上述网传信息系谣言。网民陆某某为博取关注、获取流量,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拼凑合成各地地质灾害、塌方等视频,捏造“泸定桥发生塌方”的不实信息并进行传播。目前,陆某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泸定县公安局依法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来源: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平安泸定”微信公众号)科 普高铁站台为什么不能打伞?专家解读详情:近日成都遭遇暴雨,在成都东站,工作人员反复提醒在站台等车的乘客不要打伞。高铁站台禁止打伞主要基于安全与秩序维护的考虑:一方面,站台上方的接触网带电,受雨天金属伞尖在风中晃动、积水导电等因素的影响,可能触发电弧放电;另一方面,高速列车进站时,车体与站台之间形成向列车侧吸的负压,有可能扯走雨伞;再者,打伞会遮挡视线、占用空间,客流高峰时易造成拥堵和碰撞。需要强调的是,高铁站台打伞导致触电需满足多个特定条件,例如站台积水严重、雨伞带有导电金属伞尖、且距离接触网过近。建议旅客雨天尽量穿戴雨衣或防水外套。若确需使用雨伞,可选用折叠伞,并务必确保金属伞尖远离接触网带电范围。(来源:“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误 区抗过敏药容易依赖,能不用就不用?真相:使用抗过敏药并不会产生依赖。过敏时出现的鼻子痒、打喷嚏、皮疹风团等症状,主要与一种叫“组胺”的炎症物质有关。组胺需与H1受体结合,才会引发过敏反应。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的作用原理,正是阻断两者的结合,从而减轻过敏症状。这类药物既不会导致生理或精神依赖,停药后也无戒断反应。若停药后过敏症状反复,很可能是因为过敏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合理使用抗过敏药是控制过敏症状、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盲目担心药物依赖而拒绝规范用药,甚至擅自停药,可能会加重病情。(来源:“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通 报17人被处罚!云南警方曝光10起网络造谣案!详情:云南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依托“净网-2025”专项工作,依法严厉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活动,有力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营造抵制网络谣言的浓厚氛围,促进“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形成“依法治网、依法上网”的网络环境。7月4日,云南警方公开曝光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1.大理公安机关依法查处赵某某、李某某编造“重金悬赏寻妻”网络谣言案。2.昆明公安机关依法查处罗某某、李某某、周某某、夏某、雷某某摆拍“被追砍”网络谣言案。3.昭通公安机关依法查处乔某某、杜某某编造“烟花炸死人”网络谣言案。4.楚雄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李某某编造“云南、四川地震”网络谣言案。5.临沧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李某某编造“学校食堂致学生中毒”网络谣言案。6.红河公安机关依法查处黄某某编造“在十字路口捡到弃婴”网络谣言案。7.保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杨某编造“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网络谣言案。8.昭通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吴某某编造“因为买榴莲被家暴”网络谣言案。9.保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王某编造“人员跳楼”网络谣言案。10.红河公安机关依法查处罗某某、杨某某编造“小偷打断脚”网络谣言案。(来源:“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详情:17人被处罚!云南警方曝光10起网络造谣案!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海洋的优势,从未式微。于海洋经济大省广东而言,海洋经济的重要性更显突出:前不久,广东召开了一场事关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规格会议——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再次被提及。经略海洋,广东“家底丰厚”:去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连续30年位居全国第一,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贡献率达到27.3%。塑造“海上新优势”,广东从“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仍有“后劲”可期:2024年,广东海洋经济中,第二产业产值仅占比31.0%,低于全国35.8%的平均水平。如何更好发挥海洋经济资源开发型产业和制造业龙头牵引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开放,是广东给出的新答案。塑造新优势,广东就要“跳出海洋看海洋”。7月1日,《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广东首部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以制度保障推动海洋经济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格局将更加清晰。而在前不久召开的广东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拓展对内对外向海开放,这是广东为不断扩大海洋经济“朋友圈”释放的明显信号。对内,泛珠三角区位优势为广东打造海洋强省提供了战略纵深、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的核心支撑。加强与周边省份合作,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服务做好国内大循环的题中之义,更是广东突破海洋经济发展要素瓶颈,从“单打冠军”到“全域共赢”的筑基之举。作为港口大省,6个亿吨大港奠定了广东港口运输和外贸经济的厚实家底。而联通港口与广阔腹地的是479.4公里的疏港铁路和1619公里的内河高等级航道。这些年,广东将大湾区内外星罗棋布的大小港口重新“排列组合”,通过“一港通”“组合港”“并行港”等多种模式,为航运经济提供更多新动能。在琼州海峡,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联动发展的生动局面每天都在上演:在“并行港”模式下,湛江港、深圳港和海南洋浦港等多个港口在同一条航线上并集不同类型的货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船舶装载率,减少了物流成本。不仅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便利化,也为广东与海南的双向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外,打造海洋强省,广东更要有“全球视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之一的广州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南沙港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港口相连,152条外贸航线覆盖126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当全球货物抵达南沙港,被输送至全国乃至再次出口到其他国家,这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更让千年商都焕发新生。扩大海洋经济“朋友圈”,不止于海上。一子落地,满盘皆活。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经济发展,正是破解传统海洋产业融资难、推动产业升级的“活子”。《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显示,广东涉海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持续完善,全省涉海企业总数已突破8万家。制度创新,为更多专精特新中小科技企业也助力“蓝色经济”扫清了障碍。在广东江门,海工装备“走出去”已经成为共识。政府组织企业联合打造“江门海工”品牌,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标准,鼓励外资参与江门海工装备项目建设,努力提升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这是广东以开放姿态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服务国内市场,更要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缩影,让广东造、中国造全面融入全球海洋经济体系。经略深蓝,其命维新。当“蓝色引擎”被激活,驱动广东驶向深蓝之境,那么,每一次向海开放的抉择都将书写打造“海上新广东”的奇迹。(总台记者 王志达 孔英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