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湛江广视网,注册
新闻图片
全方位关注老人健康 广东医学子为遂溪百岁老人提供体检服务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第一视线》融媒体编辑:刘智健责编:梁春燕审核:傅萱

2025-08-05 22:47:39
新闻图片
2025上半年湛江外贸进出口总额327.6亿元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第一视线》融媒体编辑:刘智健责编:梁春燕审核:傅萱

2025-08-05 22:47:09
新闻图片
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廉江市平山岗村用实践作答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第一视线》融媒体编辑:刘智健责编:梁春燕审核:傅萱

2025-08-05 22:46:46
新闻图片
应急科普丨夏季如何防雷电?

夏季是暴雨天气的多发时节,雷电一般就产生于暴雨之中。雷电发生时,雷电波会沿着架空线路和金属管道侵入屋内损坏设备,严重的还会危及人身安全。来源:中国天气

2025-08-05 16:47:56
新闻图片
雷电高发季 防雷有秘笈!

入夏以来,我国雷电暴雨天气频发。我们该如何科学认识雷电?我国针对雷电监测有哪些科技支撑?人工引雷有何作用?公众该如何避雷、如何防御雷电灾害?本期策划带大家了解“雷电”。起底雷电——如何平安度过“雷电季”?作为最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雷电以其猛烈的破坏力被人们熟知。那么,雷电是怎么形成的?公众又应如何防范雷击灾害?雷电“诞生地”雷电也称为闪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一种长距离、强电流、强电磁辐射自然现象。雷电常常“出生”在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云层内的各种微粒因为碰撞摩擦等因素分离积累正、负电荷,形成较为集中的正、负电荷区。按照常规击穿机制,当云层电荷区之间的电压达到或超过所在环境的空气击穿阈值,便会产生放电现象。自持放电发展就会形成闪电,产生的轰鸣声就是雷声,即人们常说的“电闪雷鸣”。图片来源:网络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雷电活动。一般来讲,低纬度地区的雷电活动要比高纬度地区多,我国陆地区域闪电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及其以南地区,包括广东和广西南部、海南岛中北部,最密集的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大约发生31.4次闪电。而在同纬度上,地形复杂的山区发生雷电活动的频次往往要比地形平缓的平原地区更高。  雷电“家族成员”  雷电可不是只有一种“模样”,主要分为云闪、地闪两种。云闪主要在云内或云间发生,所以对人类的直接危害较小。地闪会对人和建筑造成直接危害。当云与地面物体感应起电时,会产生电光直闪的“落地雷”,因为云与地之间进行放电,对地面物体危害极大。“落地雷”击中地面物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雷击”。  雷电季,如何避免“被雷到”  进入夏季,面对“暴脾气”的雷雨天气,如何避免“被雷到”?又该如何防御雷电带来的灾害?  最安全的办法是雷电来临时,躲在室内,因为建筑物通常有接地系统和安全电路。但需注意的是,要及时关好门窗,尽量关闭各类家用电器,不接近室内裸露的金属物,如水管、暖气管、煤气管等。  在户外遭遇雷雨天气时,则不要在河流、湖泊等水域附近逗留,不要靠近高压电线、路灯、广告牌,不要在空旷地带打伞等,应尽快寻找低洼地带或坚固的建筑物躲避。此外,汽车也是避雷场所之一。由于车本身是金属框架,被雷电击中可以直接导电到地下。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要紧闭车窗,收起天线,避免使用车载电话和电子设备。人工引雷——挥出雷电解锁的“金箍棒”  想象一下,天空中乌云翻滚,突然一道“金箍棒”闪现,科学家变身魔法师,“指挥”雷电准确击中预先选定的位置。  这听起来像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在现实世界其实就是人工引雷技术。人工引雷,是在雷暴环境下利用特定装置和技术手段,在自然雷电发生之前,人为触发雷电并引导雷电落在预定位置,从而进行科学试验。我国在1977年首次成功开展人工引雷试验,如今这一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其具体操作和原理是,当雷电即将发生时,雷暴云层中的电场会影响地面的电场,科学家通过测量地面的电场强度,推断出云层中放电环境的发展趋势,从而确定引雷的最佳时机。随后,他们会发射带有金属导线的小型火箭。火箭上升时,导线会形成一个从地面到云层的放电过程,诱导形成雷电放电,并沿着导线直达地面。  图片来源:网络要实现人工引雷,离不开引雷火箭这个主角。引雷火箭的内部装有发动机和点火装置,外部拖带一根细长坚固的金属丝。千万别小看了这根金属丝,它不仅需要足够结实来承受上升过程中的拉力,还要尽量轻便以减轻火箭负荷。火箭发射速度的控制也至关重要,太快会导致金属丝断裂,太慢则无法及时形成放电通道。  人工引来的雷电与自然雷电有何异同呢?从本质上说,两者都涉及大量电荷的快速移动,放电过程也是基本相同的,人工触发雷电和自然雷电非常接近。然而,自然雷电的路径和时间是随机的,而人工引雷可以预知雷电的落点并准确记录时间。  人工引雷为雷电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平台,还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通过引导雷电至特定位置,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研究雷电的放电机制、雷电和地面目标物的相互作用等,由此改进雷电预测和防护技术。又比如通过提供最接近真实雷电的模拟环境,科学家可以有效测试防雷装置,确保这些装置在实际使用中能够保护建筑物和设备。  从敬畏雷电这种天际狂暴力量,到将自然力量转化为可控的研究对象,未来,人工引雷技术将为探索雷电奥秘和安全利用雷电提供更多可能。美观实用完美融合——古今建筑的防雷智慧  古往今来,建筑物一直面临着雷击破坏的风险。随着气候变暖,城市建筑在雷雨季节遭受雷电袭击的概率大幅增加,特别是建筑中的电子设备和网络设施一旦遭受雷击,损失更为严重。在“电子化时代”,雷击已经成为一大公害,建筑物的防雷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古今建筑是如何应对雷电侵袭的?常用的防雷方法有哪些?  李京校介绍,除了直接的雷击灾害外,近年来高精尖设备受雷击的事件日益增多,因为其内部的电子设备耐压很低,对雷暴云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及各类金属管、线上产生的雷电波入侵非常敏感,极易引起短路、火灾、爆炸或造成触电事故,这也成为了现代防雷的重点。  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外表光滑,没有凸起的避雷针,整个建筑的钢结构本身就具备避雷的功能。防雷设计巧妙地利用鸟巢巨大的金属屋面板充当接闪器,而它所有的“钢筋铁骨”则构成了一个笼式避雷网。这个巨大的笼子保护着“鸟巢”,当雷电到来时,电流顺着一根根钢筋和一块块钢板连成的“高速公路”,分散并迅速导入地下,避免对建筑本身造成破坏。中间的露天部分安装了架空金属导线,从而起到了避雷带的作用。  国家体育场“鸟巢” 来源:千库网悬挂在北京奥林匹克塔的奥运五环标识,宛如城市的地标。由于五环标识本身就是金属材质,又位于建筑物的最高处,本身就发挥了避雷针的作用。五环标识吸引雷电后,通过导电良好的金属结构,将雷电引导至地面,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直接雷击的破坏。  雄伟的万里长城又是如何避雷的呢?据了解,除了在雷电易发区的长城敌台(烽火台)上安装避雷针外,近年来,文物保护部门还使用了与本体及两侧景观一致的避雷仿真树,这些仿真树仿照松树的外观做成,既美观又实用。“避雷仿真树数量、间距、高度,都会经过严格测算。树的高度会比长城要高,但不会太密。”李京校介绍。  在雷电灾害频繁发生的拉萨,布达拉宫遭受雷击的记录少之又少。这缘于其大殿顶部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金顶之下使用栓接和铆接相互连接。另外,布达拉宫整体以石木结构为主,墙体由白玛草混合当地泥土堆砌而成,干燥绝缘,既坚固又防火。  位于北京颐和园内的佛香阁则“自带”避雷装置,阁顶装有铜制的椭圆形球状体,实际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如今被改造成现代避雷装置,其和防雷引下线、接地装置良好连接,继续保护着这座古建筑。  现代建筑在防雷技术上也不断创新,我国台湾的台北101大楼的防雷系统复杂高效,整个大楼由钢铁结构支撑,顶部装有避雷针,地基中的接地网进一步确保了雷电的安全泄放。放眼全球,迪拜哈利法塔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塔顶安装的大量避雷针以及雷电监控设备形成了密集的防雷网络,能够实时监测雷电活动。以独特的船型设计和空中花园而闻名的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在空中花园的每个角落安装了避雷针,地基和地下结构中设有完备的接地系统,便于更好泄放雷电流。  古今建筑防雷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其技术手段的进步,更在于对美观与实用的完美融合。在电子化时代,建筑物防雷不仅是保护建筑本身,更是保障建筑内人员和设备安全的重要措施。如今可以看到,雷电防护已逐渐成为一门艺术,在这些建筑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2025-08-05 16:46:49
新闻图片
【微科普】雷雨天气怎么防雷?

当前,雷雨天气多发,大雨常常伴有雷电,会威胁到大家的生命安全。雷击究竟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防范雷电?快来了解一下。雷击会对人体造成三种致命伤害伤害神经和心脏强大的闪电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时,受害者会出现血管痉挛、心搏停止,严重时心脏会停止跳动。雷电电流伤害大脑神经中枢时,也会使受害者停止呼吸。烧伤电流、电压作用于周围空气,出现局部高温,瞬间温度可达两三千摄氏度。强大的电流通过肌体时会造成电灼伤、肌肉闪电性麻痹甚至烧焦。雷电冲击波造成的内伤遭雷击后,可能表面看着没什么事,其实已经出现颅骨骨折和内脏损伤。室内如何防雷?01关好门窗注意关好门窗,以防侧击雷和球状雷侵入。02 切断电源最好把家用电器的电源切断,并拔掉电源插头;不要使用带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不要接打固定电话。03远离带电设备不要接触天线、煤气管道、铁丝网、金属窗、建筑物外墙等;远离带电设备;不要赤脚站在泥地和水泥地上。户外如何避雷?01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0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0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0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取下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0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06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07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08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09不宜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户外球类运动,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10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单脚或双脚并拢,跳离现场。遭遇雷击如何急救?如果伤者遭受雷击后引起衣服着火,此时应立刻让伤者躺下,以使火焰不致烧伤面部,并往伤者身上泼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等把伤者裹住隔绝空气,以扑灭火焰。若伤者神志清醒,呼吸心跳均正常,应让伤者就地平卧,严密观察,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防止继发休克或心衰。如果遇到一群人被闪电击中,那些会发出声息的人不要紧,应先抢救那些已无法发出声息的人。伤者丧失意识时要立即叫救护车,并尝试唤醒伤者。呼吸停止、心搏存在者,就地平卧解松衣扣,通畅气道,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心搏停止、呼吸存在者,应立即做胸外心脏按压。雷击后进行人工呼吸的时间越早,对伤者的身体恢复越好,因为人脑缺氧时间超过十几分钟就会有致命危险。若发现其心跳呼吸已经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等复苏措施,适度延长抢救时间。来源:综合新华网、云南日报、中国军网

2025-08-05 16:45:21
新闻图片
应急科普 | 图说:暴雨天气,如何避免被“雷”到?

雷电是自然界中有名的“暴脾气”不仅一言不合就发电而且威力还很大夏季雷雨天气多发我们应当如何防雷这份防雷指南请查收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2025-08-05 16:41:39
新闻图片
防灾减灾宣传周 | 关于雷击,你知道多少?

防灾减灾知识科普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雷击知识科普雷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闪电。直接雷击时,高达几万到十几万安培的电流直袭人体,电流通过的瞬间就可导致身体组织损伤或致人死亡。雷击伤幸存者常遗留有身体虚弱、头晕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如何避免遭到雷击?如何防御雷电带来的灾害呢?以下知识点你要知道👇👇👇防雷击安全避险科普:如何有效避免雷电灾害:●收到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或者判断到有雷电灾害发生时,立刻停止户外活动,不要停留在山顶、山脊等。●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或悬岩下躲避雷雨;不要在滴水、潮湿的山洞内躲避雷雨。选择深邃、干燥的山洞,尽量到山洞最里面;双脚并拢,身体不可接触洞壁。●关闭手机,切不可拍照、拨打电话;取下身上手机、首饰、锄头等金属物品,和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打顶部和伞柄为金属材质的伞。●应远离树木、电线杆、铁塔等高耸、孤立的物体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小建筑等。尽量离开山丘、河边、池旁。●野外搭建帐篷时,应在距离帐篷5米以上距离设立防雷杆等雷电防护装置。●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旷野里行走。要穿塑料材质雨衣;要走慢点,步子小点;不要骑马、自行车、摩托车;肩上不要扛带锄头等有金属杆的工具。●人群避雷时,不要挤在一起,人与人之间应该拉开几米的距离。●有雨披的话,要披在身上,也能起到一定防护作用。●如果发现周围人遭遇雷击,要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遭遇雷击的人员除了被灼伤外,还会出现心跳和呼吸突然停止的假死现象,应先做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再处理烧伤创面。综合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广东消防

2025-08-05 16:39:35
新闻图片
湛江沿海强对流预警

受雷雨云团影响,预计未来6小时内,雷州半岛东部沿海、琼州海峡北岸沿海海面将有雷雨天气,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和7~8级大风。湛江海洋气象台于8月5日18时3分发布沿海强对流预警,请注意防御。来源:湛江市应急管理局融媒体编辑:刘智健责编:梁春燕审核:傅萱

2025-08-05 18: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