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6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凯星 周强 周颖海洋是广东的福报。作为全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广东海域面积居全国第二,海岛数量位于全国第三,海洋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海洋承载着广东人民几千年的蓝色记忆。然而相对于陆域经济发展而言,广东海洋经济相对起步晚、一度“大而不强”。为破解发展困局,2023年广东省委全会作出部署,要求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6月26日,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海洋激荡着新时代向海图强的澎湃动能。岭南,定不负蓝海。两年来,海洋经济成色逐渐显现。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全国每3台海上风机就有1台广东造、中华白海豚频现湛江海域,“海上新广东”的美好蓝图正成为现实。图为位于广东阳江我国自主研发的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迎来首批渔获。受访企业供图耕海牧渔 丰实粤海粮仓海洋强则国强,海洋兴则民族兴。地处南岭,濒临南海。在广东,出海捕鱼历史悠久。如今,一年一度的开渔节,依然是令渔民们欢喜鼓舞的盛事,祭海、祈福,仪式感拉满。然而,与传统捕鱼不同,近年来,一座座海洋牧场养殖装备“拔海而起”,用另一种高科技方式获取鱼获,为老百姓餐桌提供更多优质蛋白。走进广东湛江的东海岛海域,深海养殖平台“恒燚一号”如一座红黄相间的“海上堡垒”,矗立在蓝海上,蔚为壮观。这是目前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智能养殖平台,总养殖水体达到6万立方米,可用于金鲳鱼、章红鱼等养殖。据“恒燚一号”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按每立方米水体可养殖20至40斤金鲳鱼计算,平台大约可同时养殖120万至240万斤金鲳鱼。今年5月,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广东江门成功下水,这是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又一大国重器。未来“湾区伶仃”号将主要在珠海万山群岛海域开展作业,养殖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鱼等高品质海产,预计可年产5000吨鱼。水产良种是渔业的基石。为破解渔业种业卡脖子问题,广东组建种业创新中心,汇聚全国63个海水育种团队,在全国率先突破南海大黄鱼、章红鱼、巴浪鱼等人工繁育技术。2024年广东海水育苗产量67.96亿尾,约占全国一半,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耕海牧渔,通过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粤海粮仓愈加丰实,江门台山市鳗鱼出口占全国鳗鱼出口日本量的60%;珠海的白蕉海鲈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达4718.25亿元。图为位于广东阳江的明阳青州四海上风电项目。受访企业供图向新向强 深耕海洋制造海洋是大国崛起的战略方向,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激活海洋经济“蓝色引擎”正当其时。在广东阳江海域,数百台白色的风机矗立在海上,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力。“阳江加强海上风电开发,加快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成和在建项目装机13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阳江市委书记卢一先说。海上风电的蓬勃发展只是广东大力发展海洋制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做强海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支撑、发展临港产业等方面,广东均有新突破。——海洋装备向新。有人落水怎么办?以前是救生圈,现在是水面救生机器人。一款由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船艇已救起十余人。公司董事长张云飞说,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在全国率先突破无人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目前已研制出40吨级“行者”无人艇实现上万公里连续航行。近年来,广东做大做强海洋船舶与工程装备产业,重点支持大洋钻探船、大型纯电动船舶等高技术船舶与重点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广东省工信厅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达99.9亿元、153.2亿元,同比增长22.1%和6.8%。——科技支撑坚实。海洋开发的深度取决于科技水平的高度。广东坚持创新驱动,为海洋制造提供支撑。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入列;湛江湾实验室集聚20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自主研制首艘漂浮式动力定位全域化网箱型工船“湛江湾1号”成功下水。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介绍,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100个。深远海科学、海洋生态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临港工业提质。惠州大力发展临海石化新材料产业,大亚湾石化区引进13家世界500强化工企业,埃克森美孚160万吨乙烯项目已投产,总投资479.6亿元的中海壳牌三期项目抓紧建设,临港石化产业实力迈入全球第一方阵。湛江做大做强临港产业集群,巴斯夫一体化基地年底建成,乌石油田群项目投产,今年前5月,全市临港经济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7%。港产城融合发展,成为蓝色经济强劲引擎。广东省工信厅厅长曾进泽说,广东实施化工新材料三年攻坚行动,开展海洋化工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链向下游高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方向延伸,初步形成广州、惠州、湛江、茂名、揭阳等五大石化基地。一名冲浪运动员在“逐浪前行”。(陈史摄)美丽海湾 擦亮滨海旅游新名片海洋生态环境关乎地球生态平衡,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确保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走进位于汕尾市红海湾遮浪街道的一片海域,装修时尚雅致的咖啡馆一条街映入眼帘。坐在露营椅,手捧咖啡,眺望远方,洁净的沙滩、蔚蓝的大海,令人心旷神怡。“浮日隐地”咖啡店老板刘德江还记得,过去,这里是一片生蚝养殖区,养殖尾水污染海域。近几年,政府大力整治近岸环境,把配套基础设施搞好。废弃的生蚝养殖间,被改造为咖啡馆,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近年来,广东努力筑牢蓝色生态屏障,让更多的美丽海湾与和美海岛重现生机。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徐晓霞介绍,广东组织沿海各市完成4084公里大陆海岸线及1536公里有居民海岛岸线的入海排污口排查,摸清家底,实现入海排污口有口尽查、应查尽查。广东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连续5年保持在90%左右。大力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业,成为广东拓展海洋旅游的新消费。目前,广东初步形成广州、深圳、珠海等市为代表的游艇俱乐部群和游艇消费新业态,近三年游艇登记数量累计新增超130%。位于南沙的国际邮轮母港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邮轮消费新标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李斌表示,目前正与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实施方案,推进港澳游艇自由行加快落地。来汕头南澳岛体验酷炫冲浪、到阳江海陵岛品尝鲜美海味,去惠州双月湾体验低空观光……一张张广东滨海旅游金名片不断涌现。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14个沿海城市共接待游客7.3亿人次,同比增长12.8%,实现旅游总收入0.95万亿元。乘势而上 塑造海上新优势面向海洋的角逐日趋激烈,必须向强而立,赢得胜利。6月26日,广东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对推动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研究部署,要求抢抓机遇,深耕海洋,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要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形成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格局。要平衡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强化海洋资源规划约束,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筑牢蓝色生态屏障。要优化海洋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坚持港产城联动,加快推动环珠江口“黄金内湾”聚势腾飞,聚力建设世界级沿海经济带,持续深化山海协作,推动陆海区域协调发展。要拓展对内对外向海开放,积极构筑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突出重点方向加强国际合作,聚焦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深化国内合作,全面塑造海洋合作新优势。——要坚持优旧育新、三产联动,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要耕海牧渔丰实粤海粮仓,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全面提升远洋捕捞综合实力,建好用好渔港平台,助推海洋渔业提质增效。要向新向强深耕海洋制造,突出做强石化、船舶等优势临港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和未来产业,加大力度打造现代海洋企业矩阵,不断巩固拓展产业优势。要融合升级海洋服务,聚力发展海洋文旅,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持续优化拓展涉海服务保障,推动海洋服务业提升水平、提高效能。——要坚持创新驱动、基础先行,形成更坚实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要锻造兴海科技,集中资源力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围绕产业所需加快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引育现代海洋人才,更好支撑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要建强兴海设施,进一步优化港口资源,建好临港产业园区,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发展海洋经济的软硬条件。向海而生,因海而兴,新一轮海洋开发浪潮正在南海之滨涌动。再过5年、10年,全面建成海洋强省之时,必定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决定性进步之时。
6月26日上午,受热带低压影响,大唐雷州电厂码头附近海域风雨骤起。一名在海上捕鱼的渔民因天气突变,被困于码头边,情况十分危急。接到求助信息后,珠海边检总站湛江边检站与徐闻海事处乌石海巡执法大队迅速响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机制,联合开展救援行动。救援人员抵达现场后发现,当时海面风力强劲,大风大雨,海浪汹涌,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但救援人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能,与大唐雷州电厂密切配合,迅速制定救援方案。他们利用拖轮、专业救援设备,小心翼翼靠近被困渔民,经过紧张有序的操作,最终成功将被困渔民转移至陆地安全地带。此次救援行动中,救援人员高效协作,成功化解危机,赢得了渔民及其家属的衷心感谢。在此,相关部门提醒广大渔民朋友,出海捕鱼前务必密切关注气象预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遇到恶劣天气时切勿冒险出海,确保自身生命财产安全。通讯员:胡方林、赵微微
今天上午,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广州召开。这是近年来广东围绕海洋经济,所召开的规格最高的一场会议。 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到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部署,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正式驶入快车道。 2023年1月省委书记黄坤明到珠海调研,要求做好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全面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近日省长王伟中到珠海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向海图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对广东为何如此重要?在新的发展节点上,如何进一步提质升级?这场会议已经给出答案。 为啥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在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未如此重要。 从会议新闻通稿来看,对海洋连提4个“战略”,足见对经略海洋的高度重视:要牢牢把握战略地位,深刻认识海洋是大国崛起的战略方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基础。 广东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更要发挥海的优势、挖掘海的潜力,做好发展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近几年的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也着实让广东尝到了大甜头。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一个个海洋牧场,扑通扑通像“饺子下水”,筑起广东的“蓝色粮仓”。向海洋要食物,这就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大食物观”。 一座座巨型风机,在海天之间矗立起来,飞转的风车叶片,不仅是一道风景线,还吸纳了大自然的馈赠——风能,并通过风电机组转化为电能,通过电网照亮了千家万户。 海洋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恩平油田群等项目建成投产,在南海东部油田新发现我国首个深水深层油田,成功在荔湾4-1构造超深水海域钻获天然气井…… 广东在深海“探宝”中实现“多点开花”,进一步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蓝色国土蕴含着无穷宝藏、无尽资源,挺进深蓝、逐梦蓝海,前景一片广阔! 广东凭啥建海洋强省? 无论是区位、还是自然条件,发展海洋经济,广东都是“天选之子”。看资源: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二,大陆海岸线长4084.5千米,居全国首位,海岛1963个,数量为全国第三。 看区位:面朝南海,挨着港澳,通江达海,通过海洋可以连接世界。中国外贸第一大省诞生于此,也就不足为奇。 向海洋要发展,关键是比拼向远洋深海拓展的能力,这就离不开大型科考装备、深海钻井平台等大国重器,这背后又是重工业的“肌肉秀场”。 广东是制造大省,强大的制造能力毋庸置疑。近年来,一系列蓝色装备领域的大国重器频频在南海之滨亮相。 2024年11月17日,拥有最大11000米的钻深能力、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建成,并在广州正式入列。 在珠江口盆地海域,矗立着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刷新了作业水深、高度、重量等多项亚洲纪录,标志着我国深水超大型导管架成套关键技术和安装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装备的升级,技术的爆发,底层逻辑是自主创新能力的跃升。 我们来看看这组数据:全省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100个,2024年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19家、存量达804家,涉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3家(不含深圳企业),主要海洋领域专利公开数达1.76万件。 数据的背后,是广东向海图强、逐梦深蓝的雄心。 从2018年起,广东省财政累计安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近20亿元。广东以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六大产业为抓手,大力推动海洋经济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接下来怎么干?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谋划好海洋经济的大发展,至关重要。 按照会议部署要求,接下来要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海洋经济格局、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海洋经济发展支撑。 关于海洋经济格局,主要是从国土空间层面来进行布局,核心是要处理好陆地与海洋的关系、近海与远海的关系,以及全省各地如何因地制宜、有序发展、突出重点、有效联动。会议还特别提到“加快推动环珠江口‘黄金内湾’聚势腾飞”。 关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重点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做强石化、船舶等优势临港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和未来产业,以及融合升级海洋服务。 关于海洋经济发展支撑,挺进深蓝,科技是关键。会议围绕兴海科技、现代海洋人才、兴海设施等作出系列部署。 建设海洋强省,发展海洋经济,对务实的广东人来说,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为实际行动的使命。 向海而生、因海而兴,身处南海之滨的广东,也必将向海而强。
主持人:下巴后缩是一种常见的颌骨发育异常问题,不仅会影响面容美观,还可能影响咬合功能以及心理健康。因此,引导下巴正常发育至关重要。隐形牙套和 TB 矫治器都具备引导功能,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两者差异,我们邀请了专业口腔医生进行解答。毛医生,您好!在导下巴这个正畸项目中,隐形牙套和TB矫治器的工作原理分别是怎样的呢?湛江牙加美口腔医院正畸医生 毛建超:隐形牙套通过计算机模拟牙齿移动过程,制作出一系列不同阶段的牙套。患者按顺序佩戴,逐步引导牙齿和下巴移动到理想位置。TB矫治器,全称Twin-block矫治器,是一种功能矫治器。它利用特定的机械设计,在患者日常咀嚼、咬合时,借助自身肌肉力量直接刺激并引导下颌骨向前生长,调整咬合关系,通常需要全天佩戴。主持人:从佩戴体验上来说,两者有什么不同呢?湛江牙加美口腔医院正畸医生 毛建超:隐形牙套在舒适度和美观度方面更有优势。它材质光滑,对口腔黏膜刺激小,而且戴在牙齿上不太看得出来,基本不会影响社交和日常生活。相比之下,TB矫治器由金属和塑料构成,体积相对较大,佩戴初期异物感较强,需要适应期。而且外观比较明显,对于注重形象的青少年或成年人,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顾虑。主持人:隐形牙套和TB矫治器都能引导下巴正常发育,市民该如何选择呢?湛江牙加美口腔医院正畸医生 毛建超:隐形牙套主要适用于轻中度下颌后缩。它可以精确控制牙齿的移动方向和距离,从而间接引导下巴的位置。而TB矫治器更适合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它能有效利用生长潜力,直接引导下颌骨前移,对于中重度下颌后缩的效果更好。当然,最终的选择还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口腔检查、影像学资料等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主持人:感谢毛医生的分享。在此提醒市民,导下巴正畸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年龄、畸形严重程度及个体生长发育状况。建议到专业口腔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矫治方案,最终实现面容美观与功能改善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