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湛江广视网,注册
新闻图片
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在松山湖科学城看见东莞智造

 4月14日,“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主题采访活动启动次日,采访团沿着广深高速来到“智造业”强市东莞市。在松山湖科学城,采访团见证了布局大湾区的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松山湖科学城于去年1月17日由“中子科学城”更名而来。更名的背后,是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提升湾区科创水平,推动制造业向“智造业”转型升级的决策部署。  采访团在东莞的采访行程从太平手袋厂陈列馆开始,途径黄沙河同沙段河道整治工程,在松山湖科学城收尾。行程的时间顺序亦是东莞城市发展的脉络。东莞因“三来一补”而兴,成为全球闻名的加工中心、制造业强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东莞市大力推动河涌治理,还绿于民;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契机,大力发展先进、高技术制造业。  中国散裂中子源:总投资23亿 物质材料“超级显微镜”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国家“十一五”立项、“十二五”重点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手段,对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前沿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散裂中子源装置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中子由于不带电,不易受到带电质子和电子的阻碍,能比其他探测方式更为轻松地穿透物质。中子束打到被研究的样品身上,有些中子会与研究对象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其运动方向也会发生改变,向四周“散射”开来。科研人员测量中子散射的轨迹及其能量和动量的变化,就可以精确地反推出物质的结构。  中子散射和大众熟悉的X射线类似。X射线散射对含电子数目多的原子敏感,但想探测如氢原子等轻元素就很难。中子散射则对原子核敏感,特别是对碳、氢、氧等原子核敏感,还可以区分同位素。研究含有大量氢、氧、氮原子的生物大分子,中子散射具有更佳的优势。  既然中子散射的用处如此之大,科学家们要建设一个类似于“中子工厂”的大科学装置,源源不断地产生中子。  CSNS进入正式运行阶段以来,装置运行稳定可靠,加速器质子束流打靶功率提高到100kW,提前一年半达到设计指标;用户申请非常踊跃,通过多轮开放运行,共完成国内外科研与产业界的课题400多个。  CSNS为我国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有力支撑,有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模式 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毗邻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这另一国之重器亦同样坐落在松山科学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向采访团介绍了实验室创新推出的“样板工厂”模式如何如何助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还介绍了实验室正在研发的新型电池将重整电池行业布局。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于2017年12月22日启动建设,是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之一。实验室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致力探索“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样板工厂”就是该实验室探索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模式。黄学杰介绍,实验室已引入25个样板工厂团队。什么是样板工厂?简单地说,就是将工厂缩小化,置于实验室内部与科研环节紧密衔接,以实现快速地科研成果产业化。黄学杰说,样板工厂的模式解决了科研和产业领域的一个痛点,即从事基础研究的项目难产业化,偏向产业的研究项目较少触及基础研究。  实验室成立近三年来,四大板块基本完成,已布局十大前沿科学研究方向,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等国际会议20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76项,总经费约4.2亿元。  黄学杰还向采访团介绍了实验室正在进行的新型电池研究项目。他表示,该项研究预计在3年后可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届时,新能源车的电池板块的成本将能够降低三分之一。  松山湖科学城:跨越式发展彰显东莞科创实力  2020年1月17日,中子科学城正式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2021年4月22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将全面启动。  松山湖科学城以“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创新全链条为“梁”,以“重大科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高端创新人才、高品质城市配套、一流创新环境为“柱”,支撑科学城大厦建设,实现全要素、一体化布局。  在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广东省批准东莞市建设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背景下,完善的创新链条和创新生态体系、配套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这些优势都为松山湖科学城开启新历史篇章打下坚实基础。  透过松山湖科学城,能看见的是东莞作为因“三来一补”而兴起的制造业强市现如今向“智造业”强市转型。它见证了东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新方向。  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刘人怀院士如是评价更名后的松山湖科学城,松山湖由“园”到“城”的跨越式发展,彰显了东莞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实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东莞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才集聚优势,未来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钟丽婷 蒋臻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05-01 14:48:26
新闻图片
让校园美好“食”光处处可见——全国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工作综述

 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施行。这意味着,从29日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已经成为生效的法律条文。  自去年9月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以来,各地各校积极响应,不断创新举措,普遍营造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餐饮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爱粮节粮逐渐成为校园新“食”尚。  优化餐饮供给,促成师生节约新“食”尚  由于供餐模式、消费人群不同,在不同地方、不同学校餐饮浪费的成因不尽相同。按照教育部要求,全国各地各校积极开展自查自纠,摸清浪费底数和根源,分析问题成因,从供给端探寻解决之策。  北京针对校外供餐“盒饭”和自办食堂“套餐”容易产生浪费的问题,采取外供餐桶装运输、二次分餐,增加食堂“套餐”选择和卖小份饭、提前预订等方式,避免了源头浪费;上海、云南推广食堂“6T”(即6个“天天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完善从伙食原材料采购、库房储存保管、生产加工到菜品销售的全链条节约管理,减少加工过程中的浪费。  在高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也被引入食堂管理,“科技节粮”效果显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就餐指数系统,实时动态平衡各食堂用餐人数,减少因人员大幅波动造成的菜肴浪费。复旦大学新北区食堂改造时整体融入绿色智能理念,服务功能从单一供餐向餐饮保障、会议研讨、美食体验等方面综合拓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节约型智慧食堂成了传播节约文化、养成勤俭美德的重要平台。  制止餐饮浪费是绿色工程,也是健康工程。在自查自纠中,许多学校详细了解师生用餐需求,及时吸纳建议,优化供给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增设“半份菜”“小份菜”,推出轻食健康、低盐套餐等新品,丰富菜品选择;改进菜品结构,加强对高、中、低档菜肴占比及投料比管理,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要;建立菜肴研发团队,改进烹饪工艺……  上海师范大学还积极探索“云餐厅”建设,通过大数据平台调控管理,整合社会餐饮资源,由原先“学校食堂提供什么,学生只能吃什么”转变为“师生想吃什么,餐厅就引进什么”的新模式。  深化节粮教育,食堂成为立德树人“大课堂”  节约粮食不仅关乎个人美德,而且关乎社会风气、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为了让“爱粮节粮”观念入脑入心,各级各类学校积极通过“开学第一课”、新生军训、主题班会等途径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不少学校开发了专门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体悟“厉行节约”的重要内涵。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围绕农作物栽培的过程和相关技术,开发了“现代农业”课程,让城市里的孩子亲身体验农作物的来之不易;广东省东莞市中海未来实验小学将“不浪费粮食”定义为社会责任培养目标,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前不久,华东理工大学第一食堂新辟了一间厨艺教室,推出“美食与生活”选修课,受到学生热捧。课程实行双导师制,由一名理论导师和一名实践导师共同授课,在传授厨艺技能的同时开展节粮教育。  “品生活之美、学一技之长、享劳动之乐。”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全程参与了该课程的设计。她表示,把节粮教育与课堂教学、劳动教育、学生实际相结合,更能够“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  开展节粮教育,食堂成了最生动的课堂。海报、标语、视频……“节约粮食”的提醒随处可见,食堂帮厨、移动餐车管理、垃圾分类督导……学生后勤体验岗位日益增多,“光盘打卡”、主题宣讲、传统节日食品制作……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让“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文化传遍校园。  养成节约习惯,引领文明生活“新常态”  2020年10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消费者协会组织开展教育系统“美好‘食’光”校园系列活动,以活动促育人、促管理、促长效。  发布节约倡议、征集主题作品、发起志愿服务、组织课题调研……随着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厉行节约”逐渐成为学校师生的共识,“光盘行动”正从“新时尚”向“好习惯”转变。  “餐饮浪费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人们轻视食物,如果人们在吃饭之前能想想做成一碗米饭所花费的时间、凝结的劳动价值,就会更加懂得珍惜。”华东师范大学学生温雪晨将一碗米饭的生产过程可视化,精心策划制作了宣传海报,希望能够感染和触动更多人自觉践行节粮行动。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陈越既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母亲,她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创作了微视频,寓教于乐,教导孩子们如何践行节约。她认为:“勤俭节约应该成为一个人贯穿一生的好习惯,成为一种长在骨子里的品格、一种植根于内心的文化。”  上海市徐汇实验小学向全体师生及家长发出倡议,号召家校合作共同抵制浪费行为,并借助“21天家庭光盘打卡行动”,带动学生家庭在家按需买菜、按需就餐,家庭成员一起打卡晒“光盘”,让厉行节约通过“小手拉大手”影响更多的人。  随着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尊重劳动、爱惜粮食”逐渐成为师生们的行动自觉,杜绝浪费正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引领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记者 任朝霞)来源:中国教育报融媒体编辑:谢胜强责编:施显彪审核:吕小兰

2021-05-01 09:16:47
新闻图片
代言红色资源 让革命精神走上“高速公路”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第一视线》融媒体编辑:周育宽责编:施显彪审核:李建文

2021-04-27 20:38:31
新闻图片
我劳动我光荣 播种希望收获成长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第一视线》融媒体编辑:周育宽责编:施显彪审核:李建文

2021-04-27 20:38:31
新闻图片
公益宣传 | 除“四害“”科普知识之灭鼠篇

融媒体编辑:谢胜强责编:郑玉君审核:吕小兰

2021-04-30 14:54:31
新闻图片
公益宣传 | 除“四害“”科普知识之灭蟑螂篇

融媒体编辑:谢胜强责编:施显彪审核:李建文

2021-04-27 09:53:05
新闻图片
无人机放飞科技梦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第一视线》融媒体编辑:周育宽责编:唐凯明审核:李建文

2021-04-26 22:14:14
新闻图片
公益宣传 | 除“四害“”科普知识之灭蝇篇

融媒体编辑:谢胜强责编:唐凯明审核:李建文

2021-04-26 10:19:00
新闻图片
第十四届湛江读书月启动 红色阅读 永远跟党走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第一视线》融媒体编辑:周育宽责编:郑玉君审核:李建文

2021-04-23 21:47:39
新闻图片
家长注意!学生不合标准文具存在风险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第一视线》融媒体编辑:周育宽责编:郑玉君审核:李建文

2021-04-23 21: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