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湛江新闻联播》融媒体编辑:周育宽责编:施显彪审核:李建文
法院裁判电白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梁某雄无视国家法律,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执行防疫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隔离控制措施,引起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严重危险,其行为已构成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应依法惩处。其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愿认罪,并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依法可从轻处罚。综上所述,电白法院遂依法作出上述判决。法官说法原本只需十几天的居家隔离,变成如今九个月的有期徒刑,该案被告人梁某雄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疫情面前,没有局外人。疫情期间无条件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切勿因个人的“任性”行为而令“逆行者”所作的努力付之东流。对于一切扰乱疫情防控工作的犯罪行为,人民法院都将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来源:电白法院融媒体编辑:刘智健责编:郑玉君审核:吕小兰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对于端午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呢?估计大多数人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习俗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二、端午食棕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三、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四、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五、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六、挂荷包和五彩丝线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说可以让五色丝线扔到河里后变成龙,带走瘟疫和疾病。七、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八、吃五毒饼,画五毒图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人们在这一天把饼上印上五种毒虫,当天吃下去,可以避开这几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五毒图是为了让虫子们看见后会认为是同类,直接走开,不会再靠近这一家。小编给您介绍之后,您是不是更清晰了呢!但据统计,端午节的叫法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来源:澎湃新闻融媒体编辑:谢胜强责编:郑玉君审核:吕小兰
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10日电(熊思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天津、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12省份已公布2021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有你的省份吗?来算算你能多领多少钱? 基本养老金“17连涨” 2021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通知明确,从2021年1月1日起,为2020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20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4.5%。 这意味着,中国基本养老金实现“17连涨”。通知还指出,此次调整,继续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调整办法。 上海定额上调70元/人·月 上述通知指出,定额调整体现社会公平,同一地区各类退休人员调整标准基本一致;挂钩调整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使在职时多缴费、长缴费的人员多得养老金;适当倾斜体现重点关怀,主要是对高龄退休人员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等群体予以照顾。 已公布2021年养老金调整方案的12省份中,上海定额调整最多,达70元/人·月。宁夏、新疆稍低,定额调整增加60元/人·月;天津、内蒙古、陕西、辽宁依次为58、56、56、54元/人·月;甘肃、河南、河北紧随其后,依次为50、50、49元/人·月;安徽、江苏最末,分别为35、31元/人·月。 11省份实行“双挂钩”调整 挂钩调整方面,除上海外,宁夏等11省份均采取与个人的缴费年限、养老金水平“双挂钩”的调整政策。上海仅与个人养老金水平挂钩,明确以2020年12月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为基数,每月增加3%。 另外已公布调整方案的11省份中,新疆、内蒙古、江苏、河北4省份按养老金水平挂钩调整幅度居前,依次为以2020年12月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为基数,每月增加1.5%、1.4%、1.2%、1.02%;天津、陕西、宁夏、安徽稍低,均为每月增加1%;河南、甘肃、辽宁3省份低于1%,依次为0.88%、0.75%、0.6%。 按缴费年限挂钩调整方案方面,上述11省份差异较大。其中,辽宁、江苏、陕西等省份采取了“阶梯式”的挂钩调整方案。以辽宁为例,该省明确,退休(职)人员符合国家、省规定的缴费年限每满1年,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1元。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部分,每满1年,每人每月再增加基本养老金1元。 向高龄、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倾斜 在定额调整和挂钩调整基础上,12省份还公布了照顾高龄退休人员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等群体的调整方案。如上海明确,2020年底前女年满60周岁、男年满65周岁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0元;辽宁明确,符合《关于印发〈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61号)规定范围内的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再增加5元;江苏明确,对基本养老金偏低的企业退休军转干部,根据国家2021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统一部署,继续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所需资金由原渠道列支。 为什么各省份调整标准不同? 宁夏人社厅日前答复,退休人员养老金按照上年度全国人均养老金水平的一定比例进行调整,各省以全国调整比例为高限确定本省的调整比例和调整水平。 实际操作中,各省以本省上年度职工平均养老金为水平基数,按照国家统一政策确定本省调整比例和水平。不同省份之间物价水平、职工工资增长率和缴费水平相差较大,因此不同省份之间养老金调整绝对额存在差别客观存在。 具体到调整绝对额,在比例相同的情况下,人均养老金水平较高的省份,人均调整增加绝对额相对较高。既体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也体现了基本养老金保障基本生活的定位。 增加养老金何时补发到位? 12省份近期才公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但均明确自2021年1月起执行,因此需向退休人员补发增加的养老金。 上海明确,企业职保退休人员、城乡居保人员增加养老金,将于5月18日通过相关银行、邮局发放到领取养老金人员的账户中。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增加的养老金将于6月20日发放到位。 天津表示,本次调整增加的养老金自6月起发放,今年1至5月份调整增加的养老金随6月份养老金一并补发。 河北、河南要求,确保2021年6月底前将调整增加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到位;辽宁、安徽、甘肃、宁夏、新疆要求,确保在2021年7月1日前将增加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到退休人员手中。来源:中国新闻网融媒体编辑:谢胜强责编:唐凯明审核:吕小兰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10日电 10日,2021年全国高考将全部落下帷幕。考试成绩何时公布?今年的志愿填报有何变化?如何防范招录诈骗信息?高考后,这些时间点很重要! 查分:十余省份公布查分时间表 9日,全国大部分省份的高考已正式结束,北京、天津、海南、山东、辽宁等省份也将在10日结束全部考试,这意味着2020年全国高考将落下帷幕。 截至9日,包括安徽、河南、湖南、海南、陕西、吉林、甘肃、内蒙古、江西、四川等在内的十余省份公布了查分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23日至26日之间。 其中,安徽、江西、四川、广西、内蒙古、甘肃等省份的查分时间都在6月23日;山西、吉林、陕西等地为6月24日,河南、湖南、海南为6月25日。 此外,还有地方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时间,但也给出了大致的时间范围。例如,广东成绩公布时间为6月26日前。 成绩公布之后,紧接着就是填报志愿。 像是北京,本科志愿在高考成绩发布后填报,首次志愿填报安排在6月27日至7月1日。 四川本科提前批志愿填报截止时间为6月25日17:00,其余本科志愿填报截止时间为6月29日12:00,专科志愿填报截止时间在7月5日12:00。 志愿:志愿填报这些变化要关注 今年,湖南、湖北、河北、辽宁、江苏、福建、重庆、广东8省份进行全国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考生在填志愿时将按照 “专业(类)+院校”或“院校+专业组”的方式进行,实行平行志愿投档。 以湖南为例,过去实行的是院校志愿模式,新高考后实行“院校专业组”志愿。招生高校可在同一个类别(物理或历史)设置若干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安排若干个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 此外,过去湖南普通类本科各批次可以填10个院校志愿,今年开始,本科批可以填45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为加强对考生高考志愿的填报辅导,各地也通过推出咨询服务平台、高考志愿填报宣传活动等多种措施来帮助考生填报高考志愿。 甘肃研发了专门的志愿填报辅助咨询服务平台,为全省考生免费提供志愿填报服务,帮助考生在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上做出合理选择,规划自身职业发展。 江西的“2021年普通高考志愿填报网上咨询会”则在6月25日开场,持续4天,每天安排2场咨询,每场3个小时,指导考生科学合理填报志愿。 招录:严打冒名顶替行为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冒名顶替”上大学等事件,引起舆论关注。因此,招录纪律的部署备受关注。 今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从严治理,着力促进高考招生公平公正。 严格执行招生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防冒名顶替上大学。对考试招生违规违纪行为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零容忍,全力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另外,教育部统一公布了教育部以及全国31个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2021年的高考举报电话,教育部及各省(区、市)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举报线索第一时间核查处理,坚决维护高考公平公正。 地方层面,也在严抓招录纪律,严打“冒名顶替”等行为。 例如,河南表示,要严把“复查关”,将“考生身份对比”延伸至高考录取、考生入学。录取时向高校提供考生答卷图像和入场照片,严查冒名顶替违法行为。 新生入学后,高校还将组织复查,对不符合条件或有舞弊行为的,取消入学资格,考生档案退回考生所在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 当心!这些诈骗陷阱要小心! 高考季,总有不法分子动“歪脑筋”,借高考散布虚假信息,误导考生和公众,甚至实施诈骗。为此,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梳理汇总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诈骗陷阱,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 ——高考招生有章法 “渠道”上学不可能 高考成绩公布前,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等方式,假冒高校招生人员、校领导亲戚等,谎称手中掌握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定向招生计划”“低分高录”“补录”等实施诈骗。 教育部提醒,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未经有关省(区、市)公布的招生计划一律不得安排招生。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 ——招生部门网站遭抢注 “山寨版”以假乱真 近年来,出现个别地区和学校的招生部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被一些个人和机构提前抢注,假冒、仿冒高校或官方招生机构和学校网站、公众账号编造散布虚假信息。 教育部提醒,每年具有本专科招生资格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都会在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 考生和家长可通过登录教育部官方网站“文献”栏目下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进行查询核实。网上查询高校招生信息时,请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来源:中国新闻网融媒体编辑:谢胜强责编:唐凯明审核:吕小兰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正值仲夏,气温升高,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容易传播疾病。古人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悬蒲,佩戴香囊,饮雄黄酒,上山采药,杀菌防病等。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端午节最原始的含意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千年相传,被称为“卫生防疫日”。端午遍地皆草药清代画家徐扬,字云亭,苏州吴县人,擅长人物、山水、界画,花鸟草虫亦生动有致。他绘有《端阳故事图》,其中有一幅《采药草》,画面背景是崇山峻岭,树木苍翠,为初夏景色。一位老者头戴斗笠,挑一个竹篮,里面装满了草药,两个童子正在采摘草药。全图构思巧妙,疏密有致,笔墨简洁清新,人物形象鲜活,呼之欲出。图的左下角款识“采药草”,题有“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字样。为什么端午节采的药药效较强呢?古人认为,端午阳气旺盛,天地纯阳,正气汇聚,万物至此皆盛,阴邪之气避而走之。此时,一些中草药茎叶成熟,恰好入药,所以端午也是采药的好时节。民谚说:“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端午节不仅采草药,而且还收集一些可入药的小动物或昆虫。如民间有端午捕蟾之俗。这天,人们早早起来,到河边、池塘边捕捉蟾蜍,然后向其嘴里吹进一锭墨,将蛤蟆带回家,悬挂在屋梁上、或其他背荫的地方,慢慢晾干,做成“蛤蟆锭”,具有消肿、清热、解毒作用。起腮腺炎可用蛤蟆皮贴于患处,身上长肿痈疙瘩,涂抹一些研成末的蛤蟆锭,渐渐会消肿祛炎。由于药效好,连宫廷太医院也派人广为采集蟾蜍。插艾草菖蒲蜀葵驱毒“五月五端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形象地叙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和菖蒲驱逐瘟疫的习俗。端午节插艾,是为了不让邪毒进入庭院房间。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也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端午节,人们还在大门前或在室内的花瓶中插蜀葵。蜀葵又称“一丈红”,端午时节开花,故又得名“端午花”。蜀葵嫩叶及花可食,皮为优质纤维,全草入药,有清热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治吐血、血崩等症。所以,蜀葵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乾隆皇帝在《竞渡》诗中有“昆明闪金波,回堤灿蜀葵,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之句。喝雄黄酒避虫毒清朝诗人蔡云《吴歙》曰:“称锤粽子满盘堆,好侑雄黄人酒杯。馀沥尚堪祛五毒,乱涂儿额噗墙隈。”描写了人们端午节喝雄黄酒避虫毒的习俗。俗话说:“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帝京景物略》云:“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黄,曰避虫毒。”《燕京岁时记》说:“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雄黄是一种中药,其药性辛苦、温,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民间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也有单独把雄黄研磨成粉末放入白酒内泡制成雄黄酒。《清嘉录》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毒避邪,所以雄黄酒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饮品。民谚有“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之说。有的还将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间还将喝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平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系五色线辟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辟邪,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为让孩子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端午节的早晨,大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孩子不能随口说妄话。小姑娘们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粽子,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通称“葫芦”“续命缕”。宋人张榘有“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的诗句;《风俗通》也有“五月五日以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的说法。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等邪毒冲走了,儿童由此可以安康无忧。此为“扔灾”。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来源:齐鲁壹点融媒体编辑:谢胜强责编:施显彪审核:李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