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湛江广视网,注册
新闻图片
2020“创意点湛”湛江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大赛:257份作品进入决赛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湛江新闻联播》融媒体编辑:周育宽责编:郑玉君审核:李建文

2021-04-09 21:53:07
新闻图片
我国开发的首个蓝碳交易项目落户湛江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湛江新闻联播》融媒体编辑:周育宽责编:郑玉君审核:李建文

2021-04-09 21:53:07
新闻图片
湛江:“百年党史 千题竞答”党史知识线上答题活动启动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湛江新闻联播》融媒体编辑:周育宽责编:郑玉君审核:李建文

2021-04-09 21:53:07
新闻图片
广州:新鲜疫苗到货 市民接种热情高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湛江新闻联播》融媒体编辑:周育宽责编:郑玉君审核:李建文

2021-04-09 21:53:07
新闻图片
江门:制定鼓励措施 个人文明行为记录可纳入招聘考察内容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湛江新闻联播》融媒体编辑:周育宽责编:郑玉君审核:李建文

2021-04-09 21:53:07
新闻图片
连云港:花果山大圣湖樱花怒放迎客来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湛江新闻联播》融媒体编辑:周育宽责编:郑玉君审核:李建文

2021-04-09 21:53:07
新闻图片
南通:红色诗词话党史 革命基因永相传

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湛江新闻联播》融媒体编辑:周育宽责编:郑玉君审核:李建文

2021-04-09 21:54:07
新闻图片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葛长伟解读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发挥广深带动作用 构建五大现代化都市圈

葛长伟。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1月24日,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备受外界瞩目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交会议审议。未来5年,广东怎么干?列席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的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葛长伟就此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聚焦广东产业特色▶▷ 筑牢长板、补齐短板 南方日报:回顾“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综合实力迈上大台阶。除了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这种“量”上的变化外,“质”的方面有哪些突破? 葛长伟:过去5年,广东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十三五”确定的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令人振奋。除了量的变化,广东经济发展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均有提升。 比如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2020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9%,超过发达国家2.2%的平均水平;全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5.3万家。这表明我们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还有单位GDP能源消耗,每年下降3%以上,表明同样单位的能耗产生更多GDP,发展效率在显著提升。此外还有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广东成为全国唯一突破万亿元的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4.1万元。这些指标都充分证明,广东经济发展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南方日报:“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是今年省两会上大家关注的热点。请您介绍一下,规划纲要草案突出了哪些重点?在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方面,规划纲要草案有什么样的安排? 葛长伟:在规划纲要草案编制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力求体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首先我们深入分析广东“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环境,综合研判我省面临的主要矛盾、外部挑战、战略机遇以及带来的影响。把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清楚,是编制规划纲要的起点。 第二是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以省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为依据,在篇章布局上,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全篇。从第三到第二十章,围绕广东产业特色,进一步筑牢长板,把数字经济、海洋产业、金融强省等内容单独成章;同时,对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分析广东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力求补齐短板,把文化强省、教育强省、健康广东、民生保障等单列,明确下一步发展目标,形成了18项具体主要任务。对每项任务,又具体到地市、落实到项目,要花多少钱、投入多少要素保障,做到一张图、一本账,确保能够真正落地实施。 第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省委、省政府把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作为广东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广东在畅通国内循环上,拥有丰厚产业和市场条件;在链接国际循环上,具备经验和环境优势。规划纲要草案将这一战略定位体现到总体要求和各重点任务中,并专章部署建设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突出强化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支撑、联通、撬动功能,推动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打造规则衔接示范地、高端要素集聚地、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内外循环链接地、安全发展支撑地等“五个高地”。 双城联动辐射湾区▶▷ 推动珠三角地铁互联互通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草案中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方面有什么样的部署?在双城联动方面有怎样的安排? 葛长伟:“双区”建设是新时代党中央赋予广东的重要使命,是“1+1+9”工作部署9项重点任务的第一项,也是全省改革发展工作的总纲和总牵引。 为充分体现“双区”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规划纲要草案将“双区”引领摆在总体要求部分,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并列,明确提出支撑引领全省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高效畅通经济循环、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高地和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五个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同时,把“双区”建设的具体内容贯穿到创新强省、现代产业体系等各项重点任务中,并在深化改革、高水平开放、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三个章节集中阐述。 那如何更好发挥双城联动作用?广深两个城市,加起来超过5万亿的GDP,这么大的经济体量、距离又这么近,不仅在全国,放眼全球也不多见。深圳创新活力强、企业创新主体活跃,而广州的教育文化、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发达,通过加强两个城市在硬软件的对接合作,促进广深两核进一步优势互补、比翼双飞,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必将起到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方面是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制定省级层面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措施,推动在土地管理制度、资本市场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等关键环节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另一方面是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支持广州学习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做法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广州省会城市功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发展能级,打造全球营商环境新标杆。同时,支持广深两市完善战略合作机制,加强重大规划、政策、平台对接,支持两市携手共建要素市场化配置高地,加快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共同增强核心引擎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 “十四五”时期,广东将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推进大湾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推动珠三角地铁互联互通,努力实现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同时,加快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为重点,创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建成佛莞城际等项目,加快构建大湾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 实行城镇差异化发展▶▷ 优化“一群五圈”空间格局 南方日报:说到广深都市圈,规划纲要草案对加快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构建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现代化都市圈做出了安排。请问五大都市圈的规划编制进展如何?将为当地民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葛长伟: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部分,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都市圈的“圈”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不一定是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块状区域,应更注重在经济往来密切、人文交流频繁、同城化态势明显的区域内培育都市圈。 按照中央精神,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优化“一群五圈”城镇空间格局。“一群五圈”即加快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构建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现代化都市圈。“一群五圈”的城镇化格局覆盖了全省所有21个地级以上市,有利于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有利于强化功能引领,改变按地理方位简单划分区域格局的传统思维,转变靠发达地区溢出带动落后地区梯次发展的固有思路,突破行政区划局限,实行差异化城镇化发展模式。 可以说,培育发展五大现代化都市圈对于拓展珠三角发展腹地、发挥珠三角核心区带动作用、推进环珠三角地区加快融入珠三角核心区、辐射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加快振兴发展以及加快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要说明的是,五大都市圈特别是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个都市圈之间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广州、深圳等都市圈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珠三角地区产业、交通、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深度一体化,构建珠三角地区与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吴哲 图片为资料图

2021-01-25 11:21:28
新闻图片
广东省代表委员聚焦人文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南方日报讯(记者/李文轩 徐子茗 柳时强)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广东将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升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努力塑造与广东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24日,在两会会场上,不少代表委员就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历史机遇,以文化融合和创新助力人文湾区建设展开讨论,为建设文化强省建言出招。 省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尹涛认为,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大湾区协调发展,既是赋能大湾区全面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凝聚粤港澳三地力量的最佳载体。“要充分看到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大湾区多样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丰厚文化资源变成强大文化产业。”他建议首先要加强大湾区城市间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分工与合作。 粤港澳三地血脉相通,文化同源。省人大代表、五邑大学党委书记张焜认为,大湾区各地间的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提升湾区精神人文家园凝聚力。以江门为例,保护利用好如良溪古村、开平碉楼与村落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产资源,以及侨批(银信)档案,有利于三地增强本土文化认同。 一些来自港澳地区的省政协委员也积极为人文湾区建设出谋划策。来自香港地区的省政协委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吴学明把目光聚焦在国风音乐领域。“国风音乐在大湾区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可将其规划为大湾区重点发展产业。” 在省政协委员、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高展鸿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在美食文化方面独具雄厚条件,建议加强顶层规划和引导,持续开展三地高品质餐饮培训,制订全球粤菜标准,不断提高大湾区厨艺和餐饮管理水平。此外三地可联手筹建粤菜资料库,合力制作系列教学短视频,拍摄系列影视作品,并辅以外语版本,推动粤菜文化走向世界。 一些代表还留意到南方日报近期推出的“湾区文化行”系列报道,并就报道中所提的观点展开讨论。省人大代表、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表示,希望媒体能在人文湾区建设中发挥智库优势,采访挖掘出大湾区文化建设中更细微、更深度的典型个案,展示灿烂岭南文化,为人文湾区建设提供宝贵经验与思考。

2021-01-25 10:22:11
新闻图片
三页发黄手稿上沉甸甸的议决案

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有三页发黄的手稿,它就是《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的手写稿,是中共三大最重要的议决案。目前仍然能看到的中共三大的史料并不多,这三页手稿极为宝贵。《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手写稿资料图片  这份议决案据说由陈独秀负责起草,在中共三大上以21票赞成、16票反对、3票弃权通过。议决案规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同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但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持共产党人的独立性。  中共三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国共合作的问题,在会议上代表们都确认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在国共合作的具体策略上他们的观点又不尽相同,在讨论此问题时,发生激烈的争论,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是在全体共产党员是否应该加入国民党这一关键问题上,产生的分歧最为严重,一个多星期的会议,大多数时间在辩论这个问题。其次在是否保留产业工人,产业工人要不要加入国民党的问题上,也有不同的见解。  会议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争论,各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其片面性。与会代表充分发挥党内的民主作风,最后综合各种意见形成这份《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议充分吸收各种意见的合理成分,克服了片面性,保证党的决策的正确性。这份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制定的决议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光明日报记者 吴春燕 王忠耀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1-01-21 21: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