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省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暨十五运会武术(散打)测试赛在湛江火热举行。赛场上,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少年散打健儿同台竞技、大展身手;赛场外,湛江的专业保障与人文魅力如海风般浸润人心,让他们在激烈角逐之余,真切感受到湛江高水平的赛事组织与温暖人心的城市温度。湛江奥体中心体育馆作为本次赛事的主场馆,经过全面升级,以崭新面貌迎接每一位运动员。比赛场地设施完善,功能区分布合理,搏击擂台、精准的计时器等设备一应俱全,为选手们营造了专业、舒心的竞赛环境。江门队教练 徐吉福:今年的省锦标赛也是咱们十五运的热身赛,所以整个医疗保障包括后勤保障,还有车辆的接送,以及酒店住宿,还有场馆,我觉得都是非常充足的。江门队队员 男子甲组65公斤级参赛选手 闫迎奥:挺好的,主要是这次比上次的准备的设施比较齐全,然后场地还是比较大的。 赛场上闪耀的不只是运动员的身影,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小海豚”志愿者。来自岭南师范学院的60名志愿者穿梭在各个角落,无论是引导运动员进退场,还是协助佩戴护具,他们都做得细致入微,让运动员们倍感温暖。中山队队员 男子甲组90公斤级参赛选手 白星怡:这里环境特别好,就是空气都特别新鲜的感觉,比我之前比赛的那些地方,我感觉这里是规模算是最大最隆重的。志愿服务这个也是特别好。我刚来那天找不到注册人脸的地方,工作人员直接就是带着我,去大堂办刷脸,我都不用怎么动脑子,都是被人“牵着走”。 作为一座迷人的滨海城市,湛江不仅以专业的赛事服务赢得认可,更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美食文化给参赛运动员留下深刻印象。不少选手表示,赛后想好好体验湛江美丽的滨海风光,尝一尝湛江生蚝、湿辣牛肉等特色美食。深圳队队员 男子乙组90公斤级参赛选手 王俊皓:这一次比赛我就全力以赴,争取拿冠军。我爸妈这一次来了,结束之后,我会让我爸妈带我去湛江游玩一圈,品尝一下本地的这些美食。记者:王玉滢 陈若麟融媒体编辑:许婧责编:唐凯明审核:傅萱

8月22-26日,2025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湛江第一中学、湛江市第二中学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共斩获3金3银2铜,9人成绩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充分展现了我市中学生高超的竞技水平与良好精神风貌。作为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中学生田径赛事,本次比赛共有147所学校、1664名运动员参赛,仅全国田径项目高中排名前100和初中排名前60的学校才有资格参加本次赛事。湛江学子在赛场上表现亮眼。其中,湛江一中学生苏震赫夺得男子U20组110米栏第一名,宋怡欣夺得女子U18组100米栏第一名,陆志豪、宋宏飞、陈宗毓、陈丰夺得男子组4✕100米第三名。湛江市第二中学学生蔡馨漫夺得初中女子U16组100米第一名,陈慧思夺得高中女子U18组100栏第二名,蔡馨漫、朱洪瑶、张滢、冯扬程夺得初中U16混合组4x100米第二名,梁雪琳夺得高中女子U18组跳高第二名,蔡馨漫夺得初中女子U16组200米第三名;蔡馨漫还以12.03秒打破初中女子U16 组100米赛会记录。田径项目是我市学校传统优势项目。在2025年7月举行的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上,由湛江一中、湛江二中组建的湛江田径代表队共斩获8枚金牌,金牌数位列全省第二;继上一届省中运会后,我市再次包揽直道栏高中组、初中组男、女四项金牌,彰显了我市青少年在直道栏项目上的深厚底蕴和持续领先的竞技水平。通讯员:支宏超融媒体编辑:许婧责编:唐凯明审核:傅萱







七 夕 起 源七夕节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对时间、对数字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民 间 习 俗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1.对月穿针“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2.晒书晒衣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曝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3.为牛庆生旧时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4.投针验巧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 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习俗。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5.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6.种生求子汉族节日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 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7.拜魁星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古代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在七夕这天拜祭,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闽东一带读书人崇敬魁星,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8.拜织女七夕拜织女,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七 夕 诗 词《秋夕》(唐)杜牧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七夕》(唐)李商隐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七夕》(宋)苏轼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来源 /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