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百千万工程”的部署要求,助力湛江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近日,湛江科技学院慧栀文旅实践团赴徐闻县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文旅调研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交流、文化体验等形式,深入调研当地历史文化、港口经济、旅游资源及农旅融合发展现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寻根历史文脉:探访徐闻文化底蕴
调研首日,实践团走进徐闻县城,探寻徐闻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实践团成员登临明代兴建的登云塔,感受历史的变迁;在徐闻博物馆,通过参观琳琅满目的历史文物,追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记忆;在广府会馆,通过古朴的建筑风格与岭南特色的雕饰细节,体味广府文化与雷州半岛风情的交融。团队成员与当地老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到更多关于民俗节庆、传统手艺的故事。这些鲜活的民间记忆,让徐闻历史文化有了更加生动的表达。
聚焦港口经济:调研港城联动发展
第二天,实践团走进海安新港与徐闻港调研港口运营情况。作为联接海南与内陆的“黄金通道”,海安新港与徐闻港在客货流通、港口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走访港口工作人员及旅客,实践团发现,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深入推进,两港正从运输节点向综合服务枢纽转型,但在客流高峰期调度、配套服务优化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据此,实践团成员提出了港口智慧化升级等意见建议。
考察生态旅游:谋划滨海发展蓝图
第三天,实践团赴白沙湾开展调研。这是一片未经深度开发的海湾,一艘艘渔船静泊岸边,与湛蓝的大海、渔民修补渔网的身影构成美丽的原生态画卷。实践团重点考察了沙滩养护、配套设施建设及游客体验反馈情况。当地负责人刘俊辉饶有兴趣地向实践团介绍白沙湾及海安各处的文化旅游景点。在交流探讨中,实践团成员建议将“原生态”作为核心卖点,通过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探访宗教文化:挖掘多元融合潜力
第四天,实践团前往海安镇石灵山寺,开启一次宗教文化与民俗融合的探索之旅。石灵山寺位于徐闻县海安镇北关村,这座古寺既有岭南建筑的精巧,又融入了本土信仰元素,寺内保存的明清碑刻记载着与周边村落的深厚联系。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数百年来一直是当地居民信仰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调研农旅融合:探索产业振兴路径
第五天,实践团赴“菠萝的海”、南极村等地就农文旅融合发展开展实地调研。在“菠萝的海”的万顷绿浪中,实践团见识了徐闻农业的规模化力量。南极村,实践团实地考察了“农业+旅游”的生动实践:废弃渔船改造成观景台,农家院变身特色民宿,游客既能观看风景又能体验赶海乐趣。“这里的每寸土地都在讲述‘山海交响’的故事。”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总结当地“产业筑基、旅游赋能”的经验,为更多乡村提供可复制的发展样本。
学习金融知识:开拓发展新思路
第六天,实践团走进信达证券徐闻营业部,开启金融知识学习调研之旅。信达证券营业部总经理王宁就证券行业的宏观框架、投资理财策略及金融风险防范等作了详细讲解。在王宁总经理的讲解和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并就整合金融资源、助力“百千万工程”作了深入交流,为助推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作出有益探索。
开展座谈交流:共谋乡村振兴良策
调研最后一天,实践团与海安镇政府开展座谈。座谈会上,大家就“打车难”“宣传弱”“业态单一”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提出的“文旅小程序开发”“大学生驻村帮扶”等意见建议,获海安镇政府高度认可。海安镇政府相关领导表示,将抓好意见建议的落实工作,推动“金点子”转化为发展实效。
“七天调研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解决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实践团领队表示,此次调研是校地协同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团队将就调研实践情况整理形成万字调研报告,涵盖文化保护、港口发展、旅游升级等五大板块,并计划与当地建立长期合作,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对接等方式持续助力湛江、徐闻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为实践团与对接政府挂牌仪式
(湛江科技学院慧栀文旅实践团摄)
图为信达证券与实践团讲解金融知识现场图片
(湛江科技学院慧栀文旅实践团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现场采访过海旅客
(湛江科技学院慧栀文旅实践团摄)
稿件来源:湛江市广播电视台
通讯员:黄濯清
融媒体编辑:余楚文
责编:傅萱
审核:吕小兰
长按识别二维码就可以下载哦